成都—攀枝花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日期:2019-11-19        来源:《科技中国》2019年第十一期pp.74-78

字体:【

  万继宏1,辜萍2,刘靖1,黄晓丽1,杨锐2,石琳娜2

  (1.攀枝花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2.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中心)

  成都与攀枝花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是深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推动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确保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生根落地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成都“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以及攀枝花加快建设成为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和南向开放门户具有重要意义。

  一、成攀协同发展基础

  (一)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在政府主导下,成攀形成了“政府、产、学、研”四位一体参与的合作机制。成攀两地政府主导开展了多层次、多领域的科技合作,签订了市、县及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议。如2015年10月成都市与攀枝花市签订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7月签订了《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攀枝花市五个县区就业服务机构分别与成都市成华区、郫县、温江区、新都区、蒲江县等五个县区确定了结对合作关系。此外,成都高新区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2018年4月签订了《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攀枝花钒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1月成都市商务委与攀枝花市商粮局签订了《成攀两地商务交流合作协议》等。在政府主导下,成攀两地企业在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渠道,扩大双方交流合作范围,促进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化工、新材料及阳光康养等方面跨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成攀两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已拓展到以攀枝花学院、四川机电学院、四川钒钛产业技术研究院、攀枝花钢铁研究院、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有色、成都地矿所、省农科院、林科院等高校及科研单位为主体的常态化合作交流。

  (二)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成攀两地合作由原来单一的工业领域拓展到包含工业、农业及社会服务业等领域的多元化合作,并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新材料、特色蔬菜水果及康养旅游等方面取得了良好进展。

  在工业方面,两地合作主要集中于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如围绕新能源,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四川材料与工艺研究所)与四川恒珲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钛合金高球形粉体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在农业方面,两地合作主要集中于蔬菜及水果领域。采用“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模式支持攀枝花特色农产品进入成都大中型超市、建立直营店。截至2018年底,攀枝花在成都已建成10家攀枝花特色农产品形象直销店,如26度果园、老高山直营店等。在服务业方面,两地合作主要集中于康养、旅游、交通、教育及卫生等领域。在交通领域合作中,成昆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增开成都至攀枝花航线航班,增加攀枝花经停成都至国内中心城市的航线。在旅游和康养产业合作中,两市互相宣传旅游资讯,在教育领域合作中,两地教育局于2017年7月签订了《成都市教育局与攀枝花市教育体育局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备忘录》。攀枝花三中、七中分别与成都七中、成都石室中学签署了校级教育合作交流协议。在医疗卫生领域合作中,依托四川大学医疗卫生科学技术优势,与攀枝花市医疗卫生系统展开全面合作。

  (三)合作模式不断创新

  成攀的合作模式由以前单纯的签订合作协议类的形式上合作,发展到现在的包含人员互访与交流、举办和参加会议、技术交易、项目合作、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完善科技合作基地建设等形式的深入合作。

  在人才交流方面,“请进来,走出去”两种互动和交流方式结合得非常好,不仅相互交流干部、提升管理能力,而且相互派出技术人员学习交流以提升科技人员研发能力。通过与外来“智力资本”的沟通、不同思维方式的互补、交叉学科思想的碰撞来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共享,在互动交流过程中逐步提升整体科技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平台建设方面,两地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筹备和参加会议,搭建开放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的平台。攀枝花市依托钒钛资源优势,举办了一系列全国性的大型专题学术交流会,并以此为载体,积极邀请成都相关专家学者赴攀开展学术交流及合作。同时,攀枝花市组建团队到成都参加和筹办会议,如参加“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等会议,并与成都专家学者及相关机构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在项目合作方面,攀枝花市设立科技合作专项支持两地科技合作项目。通过项目合作,攀枝花整体科技创新水平有所提升,主要体现在项目合作中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开发新产品及培养人才等方面。在合作平台方面,两地积极搭建科技合作平台,完善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激发技术市场活力,助推创新创业。攀枝花市与成都市合建集培训、融资、孵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云孵化平台——“科创通”服务平台攀枝花分中心(站);利用四川大学科研优势团队及重点科研成果,成立“四川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攀枝花分中心”;共建“四川大学攀枝花创新研究院”,打造校市科研合作平台,推进校地合作良性互动。同时,攀枝花已建成1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合作基地的建设为人才聚集、信息共享、科技创新提供了契机。

  二、成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成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机遇

  1.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强力助推成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一干多支”战略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建成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而成都是全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8个区域之一。“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深入贯彻实施,将为成攀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奠定良好政策环境基础。

  2.南向开放战略是成攀区域协同发展的天然纽带

  成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国家南向开放战略性支点城市,作为四川省的首位城市,肩负着在对外开放合作、产业配套发展等方面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责任。攀枝花是四川省南向开放门户,是四川通往东南亚、南亚的最近点,是联系东南亚、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成都和攀枝花作为四川省南向开放大通道上的两个关键节点,在南向开放过程中协同发展空间极其广阔。

  3.成攀两地产业协同创新互补性强

  在工业方面,成都的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国防军工、航空航天等领域产业优势突出,而攀枝花拥有丰富的钒钛资源,在钒、钛、钢轨、汽车用钢等重要战略产品方面,具备独特的生产优势和技术优势,两地相关产业互补性极强,在协同推进钒钛产业发展上有巨大的合作空间。目前,攀钢与四川能投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已设立成都材料院。

  在农业方面,攀枝花全市芒果种植面积40多万亩,年产优质芒果10万吨以上,是全国最有影响力的优质晚熟芒果生产基地。成都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市场,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现代冷链服务业以及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体系方面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两市互补发展、产销对接,共同打造了特色时鲜蔬果技术服务和供应基地。

  在服务业方面,攀枝花康养产业发展潜力大,而成都既是攀枝花的重要客源市场,也是攀枝花提升产业层级的战略合作伙伴。依托四川大学等医疗卫生科学技术优势,围绕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远程在线医疗等领域,开展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共建远程指导医疗平台服务,两地在挂号、入院、转院、床位预留等医疗服务上正在实现同城化,满足了双方市民多层次、多元化的康养需求,促进双方成为彼此的优选康养目的地。

  (二)成攀区域协同创新的主要挑战

  1.成攀创新资源配置不均

  成攀两地发展差距比较大。经济总量与固定资产投资有明显差距。2018年,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342.8亿元,而攀枝花地区生产总值仅为成都市的9.2%;成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41.1亿元,攀枝花固定资产投资仅为成都的7.6%。

  成攀两地创新资源差距比较大。一是科技投入差距,攀枝花R&D经费投入、研发人员等指标与成都有较大的差距。二是科技产出差距,2018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238.6亿元,攀枝花仅为成都的5.8%。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差距,成都市拥有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市级产学研联合实验室,而攀枝花市科技创新平台数量和层次均大大落后于成都。

  2.创新要素区域间流通不畅

  一是交通瓶颈问题。成都到攀枝花的交通还不发达,高速公路少,铁路等级不高、速度不快。目前,攀枝花至成都的公路里程为614公里,开车需7个多小时,坐火车需11个多小时。目前,国家的总体规划中,尚未有经过攀枝花的高铁线路。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是制约成攀两地人、财、物自由交流的主要因素,也是制约南向发展的最大瓶颈和短板。

  二是行政分割限制。成攀两地之间创新要素的跨域流动还存在一些障碍,如科技项目、人才政策、资金资助的属地化支持等。资源不平衡及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以及区域政策差异,导致成攀两地发展空间不平衡,成都的“虹吸效应”明显,辐射效应不足,科技成果在攀成功转化不多。

  3.成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合作机制不完善

  成攀两地区域协同创新尚缺乏顶层设计和有效的制度保障,在规划同编、创新政策协同和重大项目联合推进等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已签署的框架协议在实际中落实缓慢,缺少重大示范项目引领带动,实质性、可操作的办法手段不多,两地间各层次的定期对话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建立,作为推动协同创新的“两只手”,政府与市场尚未形成联动机制,未能发挥“1+1﹥2”的合力效应。区域创新资源共建、共享与开放不足,降低了要素配置的效率,未能使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服务链实现有效融合。

  4.成攀区域产学研结合的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成攀产学研结合处于初级阶段,两地围绕项目进行的短期合作较多,为企业服务的团队趋向个体化、不持续,大学、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关系仍然比较松散,对钒钛等新材料技术领域缺乏长期的合作跟踪和研究,不利于集中优势资源有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不利于企业、院所、高校结成战略联盟,在发展战略、项目开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实践。成攀协同创新中还存在协同创新主体意愿强而对接困难等现象,企业需要技术时找不到合适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的成果在本地找不到合适生产企业进行转化,而配套机构也找不到合适的对象进行服务,成攀两地在技术需求对接、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对接等方面缺乏科技中介平台的有效链接和支撑。

  三、成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建议

  (一)做好战略对接,推动成攀区域协同高水平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国防科技工业大发展的机遇,将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与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深入对接,高水平谋划成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二是充分瞄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国家战略布局,通过成攀区域协同发展,共建交通、贸易大通道等,把成都建设成为国家南向开放城市,攀枝花建设成为四川省南向开放门户。三是抓好成攀协同各级协议的落实,逐步提升协同的层次、规模、成效,更好实现成攀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

  (二)加强组织协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

  一是建议组建成攀区域协同创新高级别多层次管理协调机构。负责成攀区域创新战略协同、规划联动、政策互通、成果对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等统筹、管理、协调,促进两地互惠互利,共同做大做强。条件成熟时,该机构可升级为国家部委与四川省共建机构,从落实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推动成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二是建立成攀区域政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成攀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总体规划,制定成攀区域合作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协调推动成攀重大项目建设等。三是探索建立由成攀区域企业牵头,高校、科研机构、中介参与的新型经济协调发展组织。做好各项创新政策的规范、配套和落地工作,鼓励并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转化成果、兼职兼薪、领办企业,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和协同创新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整合地区优势资源,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并联合培养人才,将地区间的竞争关系转换为有序合作关系。

  (三)突出产业链合作,着力构建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1.打造成攀钒钛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两地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围绕钒钛新材料全产业链协作打造攀枝花产品生产基地、成都产品销售服务中心,并联合开发新产品和进行人才引进培养。联合成攀优势科研力量,组建钒钛新材料创新科研团队,共同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快推进成都高新区、天府新区科技城、攀枝花钒钛高新区、攀西科技城等创新载体协同建设,充分发挥两地的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共同建设世界钒钛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2.构建成攀阳光康养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攀枝花拥有独特的阳光资源,成都拥有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成攀阳光康养旅游产业具有升级为中高端消费市场的潜力。成攀两地可探索建立阳光康养旅游协同创新机制和体制,重点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产学研创新平台,开展阳光康养旅游协同研发、咨询服务、产业拓展、创业辅导等,实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服务社会的互动,将成都和攀枝花打造为国内特色康养旅游业高端人才创新培养的摇篮和康养旅游业共性技术研发服务的重要基地。

  3.建设成攀亚热带特色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成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农业研发转化能力突出,攀枝花亚热带特色农产品众多,提升农业高新技术水平潜力巨大,两地有条件在亚热带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上率先探索出特色、高效、生态、优质的高质量发展路子。成攀两地可以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攀枝花市农林院为核心,联合成攀地区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涉农企业及相关中介服务部门,统筹区域涉农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加大都市农业生产、生态功能,围绕高端蔬菜、有机林果、精致养殖、休闲观光等产业开展系统创新研究和成果转化,共同研究制定区域农业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促进成攀农业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四)协同推进南向开放战略,共同拓展南亚东南亚市场

  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突出南向”战略和成攀区域合作协议,加大对攀枝花高铁支持力度,尽快推动昭通—攀枝花—大理的高铁开工建设,是成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把成都、攀枝花与大理、瑞丽等旅游城市有机连接,能极大带动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有利于加快四川、云南、南亚地区战略资源开发和新兴产业高效联动,孕育新的商机,吸引资金涌入,拉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促进沿线州市经济快速发展。成攀通过技术输出融入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推进与东盟、南亚在资源开发、农业、信息及通信技术、人力资源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成为四川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的重要支撑。

  (五)创新协同方式,促进成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一是建设成攀数字经济试验区。攀枝花市是全国首批“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全国首个全光网城市,网络能力和服务水平全省领先,是全省率先发展数字经济的试验地。成攀两地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规划布局高速宽带网络、大数据中心、感知物联网、政府核心数据库等大数据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软硬件产品及技术的广泛使用。二是探索“一区多园”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在攀枝花建立成都国家高新区攀枝花分园,共享成都高新区政策,支持两地企业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实现资源整合,积极在飞地经济、生态园区建设、循环经济等方面开展经验交流与合作,探索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使双方互惠互利、协同发展。三是试行科技政策跨区域共享,推动成攀科技资源自由流动。建立成攀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探索成攀创新服务券共享制度,面向两地企业发放创新服务券,企业用创新服务券向两地相关研发机构和服务平台购买科研服务、中试服务或租用仪器设备,科研机构和服务平台则持创新服务券在本地财政部门兑现。

  (六)优先发展科技服务业,推动成攀产学研合作落地

  目前,两地在创新设计、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服务等方面涌现了“科创通”等一些企业组织,有效地促进了两地的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要加大成攀政策资金人才资源支持力度,尽快促使其做大做强。推动成攀科技中介服务一体化,建立成攀专利信息、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共享服务平台,仪器、数据、文献共享的专业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成都西部金融中心的作用,积极开展成攀科技金融同城化服务,探索设立成攀科技信贷风险资金池,政府出资引入保险等金融机构共同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资金池,引导科技支行和合作银行积极开发各类科技信贷产品,加大科技信贷、投融资担保、风险控制等服务机制创新在两地试点力度。

  基金项目:

  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技支撑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2019JDR0321);四川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全面创新改革背景下四川省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动力机制研究”(2019JDR0197)。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