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冬梅、李哲、钮钦|新时代的中国科技智库建设: 回顾与展望

日期:2025-05-08        来源:新华智库研究,2025年第2期

字体:【


摘要:科技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国家科技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智库体系初步形成。从建设经验来看,建设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宏观层面的统筹谋划,中观层面的协调推进,微观层面的改革创新。新时代新征程上,科技智库要担负新的职责使命, 为实现国家科技治理现代化咨政献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应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凝聚智慧。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国科技智库建设,要持续完善科技智库宏观政策环境、深入推进科技智库分类改革发展、着力优化科技智库人才发展生态、加快推动科技智库方法工具创新和大力提升科技智库舆论传播水平。

关键词:科技智库 科技战略咨询 科技治理


      科技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科技领域重大决策为根本目的,以科技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政策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国际传播等重要功能,为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科技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中国科技智库体系逐步建立,并在推动重大科技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新时代中国科技智库建设的总体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重大决策部署,一批具有决策支撑力、舆论引导力、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智库蓬勃发展。

      从总体规模来看,以智库成果、智库活动和智库媒体影响力为观察指标,通过数据抓取、专家访谈等得到的情况显示,我国以科技为主要研究领域的特色新型智库已有百余家,其中有48 家进入中国智库索引(CTTI),另有不少综合性智库也设立了专门的科技创新研究机构, 或将科技创新作为重要研究内容。

      从机构类型来看,部分党政部门智库、高校智库、科研院所智库、社会智库、军队智库和企业智库均承担了科技智库的职能。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科协组织直属的党政部门智库是科技智库建设的主体力量。科研院所、高校围绕研究特色和地方需求设立了专门性科技智库。科技企业和社会组织依托自身数据、技术优势组建的科技智库为智库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研究方向来看,当前的科技智库可分为综合类和专业类两大类。综合类科技智库重点围绕科技创新战略与规划、科技政策与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综合性战略与政策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系统性咨询服务。专业类科技智库重点聚焦创新链的重点环节,在产业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知识产权等细分领域提供咨询服务。

      从地域分布来看,绝大多数科技智库分布在科教发达、创新活跃的地区。如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科技特色鲜明的3 家智库都位于首都北京。48 家CTTI 索引科技智库中有14 家在北京,占比近30%。上海、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等地被纳入索引的科技智库均超过3 家。中国工程院近年来通过院地合作成立了若干科技战略研究实体化分支机构,有力地推动了高水平科技智库的区域均衡布局。

      从建设水平来看,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3 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外,不少高校、地方的科技智库入选系统或属地重点智库建设序列。如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北科智库)、上海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等地方科技智库都进入当地高端智库建设行列。

      二、新时代中国科技智库建设的重要经验

      (一)宏观层面坚持统筹谋划,顶层设计科学有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科技咨询、建设科技智库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加快推动科技智库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党中央和国务院将科技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顶层设计,我国科技智库组织体系逐步建立。

      一是明确重大政策支持。《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均明确提出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

      二是建立决策咨询制度。原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方案》, 推动国家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健全国家科技预测机制,完善国家科技创新调查制度,奠定科技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基础。

      三是推动重点政策覆盖。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等科技智库纳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发挥高端智库在科技智库体系建设中的领头雁作用。

      (二)中观层面坚持协调推进,支持体系不断优化

      科技类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离不开智库行业主管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

      一是从行业视角引导科技智库建设。中国科协印发了《中国科协关于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的意见》,引导科技社团及科技领域专家学者服务科学决策、引领社会思潮。全国地方科技智库联盟、科技部高端智库联合体、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战略智库联盟等相继组建,提升了我国科技智库体系整体效能。

      二是地方政策试点稳定支持。北京、上海和浙江等地方智库主管部门将科技智库建设纳入地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程中,提升了科技智库的发展能级。安徽、陕西和湖南等地方科技主管部门专门出台了科技智库建设规划、方案和管理办法,在经费预算、管理体制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三)微观层面坚持改革创新,综合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不少科研院所、党群部门、高等院校和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科技智库管理运行规范完善。在治理结构方面,建立由理事会、学术委员会和首席专家组成的智库治理结构。在机制建设方面,探索形成重大课题管理、联合研究攻关、成果转化以及考核评价奖励等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理论方法创新,决策支撑能力持续增强。如中国工程院以科学方法支撑科学咨询,结合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以专家为核心、数据为支撑、交互为手段、嵌入咨询研究流程的工程科技战略研究智能化支持平台,支撑工程科技战略咨询的科学发展。

      三是优化政策阐释方式,社会舆论引导能力不断提升。腾讯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等科技智库推出了一系列兼顾专业性、科普性、可读性的智库知识产品, 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四是加快传播方式创新,对外宣介交流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通过搭建浦江创新论坛——科技创新智库国际研讨会、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高端智库论坛等国际智库交流平台,推动了各国对中国创新道路的关注和研究。

      三、新征程上中国科技智库建设的职责使命

      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没、民族复兴伟业进入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这要求科技智库顺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势,积极回应国家发展、改革和治理的主题主线,以服务党和政府重大科技决策为宗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

      (一)为实现国家科技治理现代化咨政献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完善国家科技治理的高度,提出要“强化科技战略咨询”。面对国际科技竞争和外部遏制打压的严峻形势,党的二十届二中全会决定,对国家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进行系统性重构、整体性重塑。国家科技咨询委员会直接服务党中央重大科技决策,对中央科技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作为中央科技委员会领导下的学术性、专业性专家委员会。在此背景下,科技领域决策、执行、监督、咨询等各类主体的权利与责任进一步明确,科技咨询和科技智库在国家科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加凸显。

      (二)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科技智库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 把握新形势下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紧密结合智库职能,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在深入调研上下功夫、在决策咨询上下功夫,提出全局性、战略性的对策和建议,支撑党和国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决策部署,当好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库”“智囊团”。

      (三)为应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化凝聚智慧

      近年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全球经济复苏进展曲折缓慢、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全球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显著增加,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集中涌现,正重塑生产生活方式。在此时代背景下,中国科技智库理应展现更大作为,更好地应对机遇和挑战。在战略研究中,坚持全球视野、历史思维,密切对接国家科技决策需求,积极开展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和前瞻性问题研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身份优势,积极讲好中国故事、凝聚国际共识,在理念传播、政策解读、人文交流中当好纽带桥梁。

      四、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中国科技智库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标准高质量推动中国科技智库担负新使命、实现新发展,既需要加强制度和政策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科技智库持续健康发展的外部生态;又需要强化智库自身建设,建立健全适应现代智库发展规律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开创“十五五”时期中国科技智库发展新局面。

      (一)持续完善科技智库宏观政策环境

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是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科技智库建设的重要保障。

      第一,强化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智库发展规划、制度创新、政策设计和统筹协调等方面的宏观指导责任。进一步深化管理部门对智库功能的认识,摸清科技智库底数,切实加强科技智库之间的协同联动,注重信息共享和沟通对接,积极为智库咨政建言提供便利。

      第二,不断健全科技智库在科技治理中的作用发挥机制。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探索建立咨询建议回应反馈机制,建立健全重大科技政策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评估制度,形成科技工作咨询、决策、执行的良性互动,为推进科技治理现代化贡献智库力量。

      第三,合理优化科技智库管理制度。适应现代化新型智库建设发展要求,结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试点等重大改革任务, 不断完善科技智库经费管理、薪酬管理、成果转化和外事管理等制度体系,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又有利于激发活力的管理体制。

      (二)深入推进科技智库分类改革发展

      当前我国科技智库数量众多、类型多样, 但整体尚未形成支撑决策、舆论引导和国际传播的合力。建议必须深入推进科技智库分类改革发展,进一步优化各类科技智库的定位和布局,形成定位明晰、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中国科技智库体系。

      第一,进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的科技智库,应聚焦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提升战略研究组织和引领能力,建立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内部治理结构,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智库。

      第二,发展基础较好的地方科技智库,应完善智库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开展符合地方需求的咨询研究,并基于地方经验为国家建言献策,打造国内知名科技智库。

      第三,专业化水平较高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智库,应依托所属机构的学科专业优势, 深化组织方式和管理模式创新,打造专业特色科技智库。

      第四,鼓励科技领军企业、新兴技术企业, 立足企业技术、数据基础,创新性推进决策咨询和舆论引导工作。

      (三)着力优化科技智库人才发展生态

      思想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而人才是思想的根本源泉。“十五五”时期,建议针对科技智库人才的使命性、创新性、复合性等,加强科技智库人才队伍的培养和使用,完善智库人才培训交流和评价激励机制。

      第一,注重科技智库人才梯队培养。鼓励拥有办学资质的科技智库,结合硕博士学位点建设,强化科技智库人才培养。引导高校和科技智库探索建立人才联合培养长效机制,健全学校理论导师和智库实务导师的“双导师”制度。

       第二,优化科技智库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科技智库建设需求,合理配备综合研究型人才、专业领域型人才和运营管理型人才,各个岗位职责进行清晰划分,做到术业有专攻、人尽其才。

      第三,健全科技智库与党政机关的人才双向交流机制,完善科技智库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注重从服务决策、舆论影响和国际传播角度考量智库研究成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四)加快推动科技智库方法工具创新

      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新一代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加速应用,正在引发智库领域研究方法和工具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科技智库作为离高新技术最近的智库,理应在研究方法创新和专业工具应用方面走在新型智库的前列。

      第一,突出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提升咨政建言水平的根本所在。越是在技术工具主义背景下,越需要把调查研究摆在科技智库建设的突出位置,深入一线观察、洞悉创新大势。在调研之后,综合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等方法,得出整体性认识,提出可行建议。

      第二,推动智能转型和应用创新。顺应科研范式变革趋势,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智库科学研究,借助大语言模型开发智能化分析工具,帮助智库研究人员快速识别问题、整理数据、凝练观点、预测趋势,提高智库研究的效率和精准性。

      第三,坚持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加强科技智库与其他智库、科技智库之间的协同合作, 依托智库联盟打造高性能的工具、方法和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形成方法库、模型库、数据库等共建、共享、共治的生态格局。

      (五)大力提升科技智库舆论传播水平

      智库的影响力构建离不开舆论传播,一方面是国内舆论引导,另一方面是国际舆论影响。面对新发展阶段复杂的社会思想生态和外部舆论环境, 中国科技智库要顺应数字时代发展和舆论传播形态的变化,引入新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以便更加有效地传播信息、塑造形象、引导舆论、凝聚共识。

      第一,创新知识服务和智库产品供给机制。深化科技智库与媒体的联系,从中外公众科技新知识需求视角出发,主动策划推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智库知识产品,加强对智库成果的宣传推介,增强宣传阐释、舆论引导工作的影响力。

     第二,善用科技创新传播形式。顺应数智化和可视化技术的发展潮流,整合应用人工智能算法、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等,借助社交媒体平台、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有效提升智库宣传工作的趣味性、互动性和精准度,增强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第三,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充分发挥科技智库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健全国际科技智库交流合作机制,广泛建立国际合作网络。引导鼓励科技智库研究人员在国际主流社交媒体平台发声,精心挑选智库研究成果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推广,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

(刘冬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 李哲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智库建设与科研管理办公室主任、科技创新理论研究所所长;钮钦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新华智库研究》2025年第2期)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