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服务创新与产业转型

日期:2021-02-01        来源:《科技中国》2021年第一期pp.94-97

字体:【

  文/隋映辉(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科学智库)

  在疫情突发及防控过程中,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出现了“封城、封村、封路”等现象,人流、物流、资金流等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中,唯有大数据、“信息流”全程全网、四通八达、畅行无阻,远程办公、线上运营成为新常态,不仅加速开启了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与新路径,以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新兴科技助力抗疫,也拓展了科技供给的新途径、创新服务的新模式与社会治理的新形态,成为推进新科技应用与新业态推广的催化剂。

  一、科技抗疫的科技供给与服务创新

  毋庸置疑,在疫情期间,科技抗疫发挥了重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智慧城市系统及其共享平台支持,提供快捷便利、安全有效的科技供给,以及服务创新与社会治理形态等。

  一是提供研发创新与科技供给机遇。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我国物联网、大数据、AI、视频影像、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新科技、新模式、新业态应用的有效途径。为及时应对疫情冲击,科技研发部门抓住疫情防控机遇,集中创新优势,全力以赴为加大控制传染、疾病诊治、疫苗药物研发等方面科研攻关,为抗疫科技供给提供了有力支撑。研发机构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与服务主体、抗疫需求深度融合,将大数据、云计算等资源转变成科研创新能力、成果应用能力,继而实现从“经验治理”“实物对接”转向“科学治理”“智慧互动”。通过发挥智慧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共享平台的互动、交流、重组的独特作用,加快科技抗疫服务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引擎,也为推进新兴科技创新发展与应用实践于公共服务领域提供了发展机遇。

  二是塑造新科技服务与社会治理形态。在疫情危机过程中,加大物联网、数据流、全景图、大平台等,以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云计算、IoT等深度融合,推动抗疫数字化、智能化应用与创新发展,塑造了新的科技服务与社会治理形态。远程专家会诊、远程医学教育、远程医疗咨询等科技手段被越来越多地投入使用。通过互联网有效解决民众的基本问询和问诊,进一步建立起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将远程医疗在线问诊、社区防控等服务进一步推向更广泛的普通大众。同时,疫区大量采用医疗服务机器人,利用数据和智能化的技术成果,协助医护人员更高效安全地进行病情诊断。例如,利用医疗服务机器人具备的视觉、语音、导航、大数据支持等相关功能,用于无人导诊、自动响应发热问诊、引领病人及初步诊疗,实现医生对病人的远程诊疗,避免医护人员与病患直接接触而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并提高诊疗效率。通过对诊疗信息进行收集、上报、统计和分析,帮助医护人员更快做出医疗决策。同时,机器人代替医护过程中递送化验单、药物等简单但耗力的流程化工作,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避免医护人员感染的可能,。

  通过平台合作共享、共建、共赢等,将医疗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医疗互助与共享的系统,让区域内的服务更加有效和通畅。科技服务公共治理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应用发展阶段,“医联体”、互联网医院等新兴公共服务机构将顺势崛起,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全面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完善医疗服务的网络化、智能化、网格化,疫后将继续发挥抗疫体制优势,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烦等问题。形成一个区域内分级诊疗、线上线下联动的互助、共享医疗组织与服务系统。推动城市公共服务治理能力的转型升级。

  二、科技抗疫与产业转型

  疫情带来巨大冲击,也提供了产业转型升级及开辟新的市场空间难得的机遇。为赋能科技抗疫以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网络化、智能化、平台化的支持下,抗疫催生的共享经济、共享科研、共享医疗、共享社区、共享员工等新模式顺势再起,并推进了“共享产业”的迅速发展。

  一是新兴科技将得到迅速应用,加速形成新兴产业链与产业群。从智慧城市产业链来看,大数据、智能化、5G通信等产业化、商品化将会加快新兴产业体系建立,带动新兴业态及其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加速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AI等科技产业的升级、应用与推广,并引导科技企业、科技园区、创新空间、高科技基地等向城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制造等产业领域转型升级。

  二是既定的产业领域和行业边界被科技抗疫打破,科研、生产和服务模式迅速改变,禀赋要素、资源共享与产业融合成为产业转型的核心特征。抗疫中新兴科技产品得到广泛应用,生产制造与供应的智能化,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实现了快速有效、低成本、个性化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如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泛互联网的研发、生产、管理与服务等产业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高,需求潜力越来越大。疫情防控将进一步推动远程医疗、服务类机器人的产业化及应用,新科技产品得到迅速普及推广。

  三是新兴办公与经营管理模式加速形成。疫情造成冲击与复工复产等问题,对占中国GDP60%的服务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在疫情重压之下,相比传统产业在疫情冲击中延迟复工,除了法律、计算机、科学、商业、金融、教育等高端行业先行先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复产运行,不少传统企业也加快启动更加安全、更为便捷的线上办公模式,建立共享共治共赢服务平台,开拓新兴业态。远程在线办公成为企业的转型手段。相关数据显示,有2亿人“云办公”。为复工复产,超过1000万家企业组织使用钉钉在家办公、在线办公;数百万家企业使用企业微信线上办公,开展远程协作与业务活动;有超过1万所大中小学、500万学生通过直播的方式上课,等。

  四是改变了供求双方通过中介界面的对接方式。抗疫中的医疗资源、人员流动、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物流仓储、基础设施,以及食品保障、餐饮行业,都参与了数字化经营,并以一种新兴经营系统的构建和机制安排,创新服务业态及其新运营模式。同时,由于参与数字化经营的失业率和感染新冠病毒的概率远低于非数字化经营的人群,如餐饮业启动中央厨房+企业微信等模式,就业率明显恢复。疫前中央厨房依托美团获得消费者,但现在可通过数字化方式直接把周边数十个小区变成友好互动关系。中央厨房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业务反而进一步增加。

  由此可见,疫情冲击给新兴产业及其业态的形成与发展带来了转型机遇、创新机遇与市场机遇。虽然看似不少行业受到了疫情冲击与影响,但同时新兴产业的服务、经营、管理等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以此为契机,传统产业为了适应科技抗疫服务与双循环市场需求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战略管理、组织架构、办公模式、生产方式、营销模式等方面将加速转型升级。

  三、科技抗疫的重大价值与意义

  综上所述,科技抗疫实践对于完善科技供给模式,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科研体制改革与产业转型,实现智慧城市的更大突破,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一是科技抗疫基于智慧城市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有助于强化跨领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创新与智慧融合。我国城市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的城市数据大脑,大部分还停留在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的水平,主要在政府内部进行数据共享。抗疫将加快打破智慧城市建设中难以消除的数据壁垒与信息孤岛,实现共享共建、系统应用,支撑科学决策、城市治理、产业转型等领域的应用创新。同时,为公共应急服务、社区建设、企业发展提供系统性、一体化服务。

  二是科技抗疫加快新兴科技成果在抗疫中的应用,有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转移与应用推广。疫情危机促使科技成果转化进入非常态,抗疫急需的科技成果将跨越“最后一公里”,缩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的过程,加快破解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瓶颈,进一步完善“科研供给—转化服务—成果产业化”运行链,推进府产学研资介创新资源迅速融合,并带来抗疫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迅速发展。

  三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支持的新兴产业及其创新业态不惧疫情冲击,有助于新科技支撑抗疫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崛起,并有可能在疫后成为服务新常态,持续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消费模式或盈利运营机制。通过以分享开放、互通有无、便捷服务为特征的共享平台作用,构筑“五湖四海”的网络汇聚机制,进一步加大线上线下、实体与虚拟融合服务的运作力度。通过“七位一体”的机制创新,激活多样化的新兴业态的应用,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多类型需求,实现科技为民、融合共享、协调发展。

  【关于作者】

  隋映辉,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管理研究会理事长、科学智库首席专家,山东科技大学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等,《科学学研究》《科技中国》编委。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