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宇1,张金国2,任静滨2,郑贤榕3,李银峰4
(1. 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2.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3.上海博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4.中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近年来与创新密切关联的知识产权问题引发了一系列国际摩擦,国际间知识产权的竞争已经成为新常态。中国在迈向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过程中,提高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减少国际摩擦隐患,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提议建立起常规化的从政府主导的研发投入、到知识产权产出、到知识资产积累的闭环,形成研发投入和知识资产产出的良性循环。
创新是全球的焦点。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涵盖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包括“促进具有包容性的可持续工业化,推动创新”这个目标,该目标指出“如果没有科技创新,工业化不可能实现;没有了工业化,也就不会有发展”。
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资源投入持续增加。R&D经费总量连续四年居世界第2位;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1%,首次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R&D人员总量长期居世界第1位。我们认为全球创新能力美、中稳居前二,与其他国家拉开距离的局面已经形成。
但从知识产权布局看,中国与美日等国还是有很大的差距。2015年美国向海外申请专利24万件,日本20万件,韩国7万件,对比之下中国向海外申请专利只有4万件。 2018年,这组数字为美国23万件、日本20.6万件、韩国6.9万件、中国6.6万件。我国的高铁、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占据创新优势的领域都在走向全球,但是知识产权的布局显然是不足的。
从这些基本面来看,国际间知识产权的摩擦和竞争已经成为新常态。因此中国在迈向2030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过程中,提高知识产权的质量和数量、减少国际摩擦隐患,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2019年中国创新和知识产权新面貌
2019年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多有标志性的进展。
6月,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板,科创企业亮丽登场,拉开了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改革的序幕。
7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9),中国再次名列全球前20,同时在全球科技创新城市集群(Science and Technology Clusters)前100中,我国有深圳-香港(全球第2)、北京(4)、上海(11)、广州(21)、南京(25)、杭州(30)、武汉(38)、台北(43)、西安(47)、成都(52)、天津(60)、长沙(67)、青岛(80)、苏州(81)、哈尔滨(87)、重庆(88)、济南(89)、合肥(90)、长春(93)等城市集群,中国的城市占1/5,仅次于美国的1/4占比。我们也再次感受到粤港湾大湾区、长三角和京津冀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起到的火车头作用。
7月,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广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2018年广东省发明专利估值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省发明专利授权量为53259件,专利总估值约为240亿元,相当于广东省全年GDP的0.25%。估值把专利划分了区间,以专利估值10万元、50万元为分界点,将专利分为低、中、高价值专利三类,其中高价值专利总计6340件,占比11.90%,中价值专利数量总计24597件,占比46.18%。
8月,银保监会联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促进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运用的支持力度,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银保监会将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版权局继续推动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支持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发展。
9月,全国首单专利许可知识产权ABS“广州专利许可专项计划”成功发行。本次产品顺利发行,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相关部署的一次创新实践。其发行规模为3.01亿元,底层基础资产全部为企业核心专利,涉及广州开发区内1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的103件发明专利和37件实用新型专利。
9月,合肥汇众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发布《长三角C9联盟高校发明专利转化价值研究报告》, 显示长三角C9联盟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总价值约为73.36亿元。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5校的专利质量都比2017年有所提高,数量都略有减少。
二、自觉应用创新的宏观经济学原理
创新的宏观经济学适时地在2018年得到表彰。诺贝尔奖委员会颁奖给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Paul Romer(罗默)的理由为“for integrat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to long-run macroeconomic analysis(把技术创新纳入了长期宏观经济分析)”。罗默于1986年和1990年发表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认为知识和技术研发是经济增长“内生”的源泉。
罗默认为创意的产出是我们今天经济增长的核心,其增长的组成部分包括物质的增长以及人本身的进步。经济增长的速率本身也是指数级增长的,因为创意的产生可以抵消马尔萨斯200多年前所分析的资源匮乏现象。
罗默等人的理论认为知识是一个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必然像投资生产资料一样投资知识,而且投资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罗默认为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又刺激投资,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得出投资的持续增长能永久性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结论。
罗默的模型把经济体抽象成三种类型的部门:研究部门、中间产品部门、最终产品部门,其中研究部门的投入是人力资本和已有的知识存量,产出是新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是指对资本品(例如机器设备)的设计和生产;而最终产品取决于劳动力、物资资本和用于最终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
我们认为应当在战略上自觉地按照创新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在创新领域抓好“研究部门”和“中间产品部门”的工作,使得“最终产品部门”获得更好的劳动力、资本和新技术。
我们对现状的分析是:政府投入研发和全社会享用知识在各国都没有闭环;现有的知识产权的做法源于创新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过于注重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战术性和抗争性,而忽视了知识产权促进科技进步的特性和全社会共享的特性。
20世纪90年代美国和欧洲学者首先提出的“三螺旋”理论阐述产学政的三维互动关系,认为工业经济的主要关系是二维的供给关系,而知识经济的主要关系应当是产学政的三维互动关系。三螺旋理论近年来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在德国、荷兰、瑞典、挪威、意大利、匈牙利、俄罗斯和中国都有所实施。
三螺旋理论认为在产学政的三维互动关系中,应当促使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形成良好的反馈和前馈机制,使得创新生态圈通过自我组织、自我催化不断产出新内容。
我们认为,知识产权恰恰是最有效的反馈和前馈机制。知识产权应当是创新生态中的关键纽带,抓住了这个关键点,知识经济的主要关系就理顺了,“研究部门”和“中间产品部门”就更加有效率。
三、应当有序地积累“知识资产”
在创新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指导下,我们提出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需要有序地积累“知识资产”。
(一)知识资产比较全面地代表着创新主体的传承、现状和未来发展
知识资产是在保质保量的专利、软件著作权、原型机等组合的基础上,经过评估的无形资产,这样的资产能够在金融市场上对价交易。
我们认为在创新经济时代,对企业、园区、产业集群、行业等创新主体而言,知识资产既代表着创新主体的核心资产的多少,也代表其创新能力的大小。
知识资产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行业历史积累,由共享传承得来,是创新主体成立的基础;(2)现实应用,由协作分享得来,包括模仿和付费等,是创新主体立足的基础;(3)独有的专利、版权、技术诀窍、行业准入许可等,是创新主体的利润来源,是未来发展的基础。
(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知识资产
我们根据工业革命发展近三个世纪的经验,发现创新的核心是不断投入创新型知识产权组合,不断形成知识资产,使得研发工作不断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持的过程。
国际上知识产权组合可以分三种类型:保守型、进攻型、创新型。
保守型知识产权组合,是和具体产品生命周期一致的,包括企业产品的技术秘密等,是能够防御竞争企业进入已有市场的保护体系,本身不能带来超额利润。现在大多数科创企业的项目专利都属于保守型专利、著作权、论文等这一类知识产权。但是保守型知识产权很难形成有效知识资产的知识产权矩阵。
进攻型知识产权组合,是专门瞄准竞争对手或交易对手的专利组合等,企业专利律师普遍通过诉讼渠道,利用进攻型专利组合,向行业巨头索取市场利润或交易权益的工具。类似案件如美国高通在福建中院诉讼苹果公司,导致苹果多款产品禁售。进攻型知识产权组合仅仅是应对诉求而临时形成的知识产权工具,难以形成有效知识资产的知识产权矩阵。
创新型知识产权组合,是面向未来新的市场需求,围绕一系列新型产品而构建的思维体系,它既要描述产品形态的迭代过程,又要描述用户需求的场景演进过程。创新型知识产权组合必须是矩阵形态,具有足够的防御和进攻能力。创新型知识产权组合,是必须具备核心知识能力的,而围绕核心的周边专利、外围专利是可以灵活组合的,以帮助核心知识能力服务于不同用户的不同的商业场景。例如,著名科技企业戴森(Dyson),其核心能力是超高速电动机技术,但是戴森的周边专利有4万多种,使得戴森在无叶风扇、电吹风、吸尘器等市场的利润极高。2018年戴森又布局电动汽车领域,行业分析认为这不过是戴森核心能力(超高速电动机技术专利矩阵)的再一次外延。目前,戴森的知识资产的价值超过200亿欧元。
(三)以大规模的知识资产的眼光看待研发的产出
罗默等人的模型显示:(1)经济要取得最优增长率,需要对知识投资;(2)政策可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产生永久性的影响;(3)大的国家可能增长更快,因为知识的规模效应。
我们由此认为研发的产出应当着重于知识资产。应当自觉运用创新的宏观经济学原理,以全社会的经济增长为指标,大力促进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知识产权组合的产出,通过权威的评估工作,形成知识资产,服务于全社会,形成创新的宏观经济的闭环和良性循环。
由此,研发投入就能够与知识资产回笼对应起来,形成创新宏观经济学认为的投资促进知识积累、知识刺激投资的良性循环,从而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能够永久性地提高经济增长率。
四、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指导下的几类创新主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系统、产学政三螺旋理论、开放创新等创新理论日臻完备,对政府研发拨款、国家级产业园区、创新型产业集群,以及我国优势技术出海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一)政府研发拨款
政府资金一直是研究机构R&D经费的主要来源。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资金占研究机构R&D经费的比重虽然存在一定波动,但始终保持在80%以上。2017年,研究机构R&D经费中,来源于政府的资金占83.2%,比上年提升了1.3个百分点。2017年,研究机构的专利申请量为5.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3万件,比上年分别增长7.5%和9.0%;专利授权量为3.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4万件,比上年分别增长9.0%和11.3%;发表科技论文17.8万篇,其中在国外期刊发表5.5万篇;出版科技著作5459种,比上年下降4.5%。专利所有权转让是研究机构转化科技成果的重要途径。2017年,研究机构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共计2090件,获得收入8.9亿元。
(二)国家高新区和其它科技园区
据地产招商招租中介网的资料统计,全国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大学为主的科技园、以国有投资公司为主的科技园,以及民营性质的园区等四大类园区,一共有10,323家。
截至2017年,全国共有156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95171.4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1.5%,同比增长9.9%。国家高新区的劳动生产率为33.2万元/人,是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10.1万元/人)的3.3倍。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6163.9亿元,占全国企业R&D经费支出的45.1%,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与园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5%。国家高新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全时当量为819.3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7倍。国家高新区内企业共提交PCT专利申请1.5万件,占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数的30.1%;申请欧美日专利1.3万件,获得欧美日专利授权超过8000件。国家高新区企业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到4172.2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为31.1%。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为13614家,占高新区统计企业的13.1%;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共计36241家,占高新区统计企业的35.0%。
(三)创新型产业集群
科技部根据《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认定管理办法》先后于2013年、2014年和2017年认定三个批次共计61个创新型产业集群。
创新型产业集群是指产业链相关联企业、研发和服务机构在特定区域集聚,通过分工合作和协同创新,形成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组织形态。
以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部首批试点的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创新型产业集群为例,经过试点发展,该产业集群在发展模式、企业帮扶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2015年集群总产值达1003.7亿元,成为当地第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016年总产值达到1184.5亿元,年均产值增速近两成。
经过几年发展,我国产业集群试水成果显著,已从起初的土地要素模式向“筑巢引凤”平台模式转变,下一步,生态服务将是重点方向。
(四)以高铁和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中国优势技术
中国的高铁和清洁能源已经取得多项世界第一的成绩,代表着我国的优势技术。
截至2018年末,中国高速铁路里程达到近3万公里,居界第一。中国已经成功拥有世界先进的高铁集成技术、施工技术、装备制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有组团出海的实力。
中国清洁能源投资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专利申请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水风光核等装机规模全球第一。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风电装机增长了100倍;在过去的五年中,光伏发电增长了100倍。国际能源署(IEA)署长法蒂-比罗尔表示,在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快速发展,中国由此成为全世界光伏发电和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
我们认为,以高铁和清洁能源为代表的中国优势技术,将持续扩展到新的地域和行业;其未来发展,可能与美国NASA的Spinoff(技术转移)办公室催生SpaceX、Blue Origin等新兴企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实现我国政府主导的研发投入和知识资产回笼闭环的建议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序积累知识资产的方法,形成各级政府主导的研发投入与知识资产回笼闭环的机制,将证明会是服务于宏大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会是中国在全球科创竞争中的一件利器。
(一)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科研投入与知识资产回笼的闭环,达到投入与产出有更明确的对应关系的目的
2005年以来我国政府资金占研究机构R&D经费的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因此做到知识资产回笼将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建议,今后对于政府资金支持的研发项目,应当要求项目组结题时提供足够的、有效的经第三方机构评估的、对应国拨经费和自筹经费的知识资产。根据创新宏观经济学的原理,政府对科研的投入,就是对经济中的“研究部门”的投入;政府要求形成知识资产,就是对经济中的“中间产品部门”的工作有明确的要求。政府拥有的知识资产,将交付给“最终产品部门”。这样的知识资产将使得政府研发投入与全社会享用的知识对应起来,利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其应有的创新使命,利于发扬知识产权的共享性和促进科技进步的特性。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形成切实可行的执行体系:(1)政府研发项目管理机构的预判能力;(2)研发单位产出高价值专利组合的能力;(3)无形资产评估的方法;(4)银行为无形资产提供信用服务抵押的指导方法;(5)无形资产证券化的方法,以及相应的交易/投资入股/转移的指导方法;(6)无形资产权益追索的指导方法。
(二)形成全国性的科技园区知识资产配置平台,达到园区主动地督促入驻企业积累知识资产并互通有无的目的
通过平台管理园区内企业的知识资产,从园区层面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团队配置、专利的形成、与上市公司对接等方面进行管理,确保知识资产的有序增长。
通过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技术SPV等的交易,继而在交易的基础上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对园区的积极作用。
(三)引导地方产业集群主动地形成知识资产池
地方政府对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投入,应当回归至政府的开发区、产业园区等持有,形成政府主导成立的知识资产池,然后使用知识资产池进行产业扶持、企业招商。科技部认定的三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应当在知识资产回笼工作中起到龙头作用。
具体的步骤包括:(1)地方政府确定需要扶持、招商的产业方向;(2)根据产业集群的设计、制造、维护、运营等环节,结合产业上下游的情况,形成一定数量的专利组合,辅以行业标准、数据等其它知识产权,形成政府拥有的知识资产池;(3)在扶持、招商时,政府给予企业低价或免费的许可;(4)在一定情况下,例如科创板冲刺时,企业可以从知识资产池购买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
(四)建设中国高铁和清洁能源等优势技术“走出去”所需的知识资产体系,达到减少国际间知识产权摩擦隐患的目的
以技术在海外“本地化”的过程为主要场景,以中国铁路总公司、中车青岛四方、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产申请人的专利技术为基础,进行长期的持续的工作。
(五)加速和加强知识资产的创新和服务体系构建
针对未来国际知识产权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态势,国家科技项目应当引导产业增强软实力,加速和加强“知识资产”的创新和服务体系构建。项目结题后,要提供足够的、有效的第三方机构评估的、对应国拨经费和自筹经费的知识资产,这类资产是由保质保量的专利、软件著作权、原型机等组合的知识产权矩阵。未来需要构建由高校院所、财政、科技和金融管理机构等组成的第三方合作服务体系,帮助项目完成知识资产的确权与认定。
(六)成立科技成果增信联盟
我们建议,由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中科院、工信部牵头,成立科技成果增信联盟,执行以下功能。
对以发明专利为代表的知识产权的产出质量进行监管。一是科研人员在申请专利之前,由联盟给专利草稿的质量打分;二是对科研人员进行辅导,使其掌握形成高价值专利的基本方法。
由联盟对知识产权的金融价值进行评估。一是根据评估模型进行测算;二是在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向市商询价。
学习北京地区高校的技术转移联盟的经验,借鉴工信部主管的军工类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学科性公司等的做法。
(七)为双创工作者建立“知识资产实践手册”
建立“知识资产实践手册”,为园区服务人员、孵化器人员等双创工作者提供可执行的、日常的工作指导,更好地服务于各类创新主体。手册的内容包括:
帮助树立正确的认知。对发明、专利、技术秘密的关系,对专利保护的交叉现象的本质、专利组合等形成正确的了解。学习以TRIZ和横向思维为代表的创新潜能开发方法。
支撑分阶段的产出。以“技术分解”的层级和模块为基础,形成企业现有专利的分布图,并指导形成可实施性(Freedom-To-Operate)检索与报告,指导制定创新主体的“未来专利分布图”。
支持机制的建设。着眼持续地产出知识资产,建设相关的人力资本以及创新激励机制。界定公司内部的创新单元,设计与外界的协作机制,从而完善知识资产的造血机制。
最后,建议建立国际化的专家咨询委员会,举办相关的高规格国际和国内论坛。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