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巍 陈慧慧(武汉科技发展促进中心)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目前,国内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了一系列培育政策,但现有政策主要关注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壮大。实际上,规模扩张的机遇和风险并存,并非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或适合于发展成为大型企业,立足长远,中小企业的持续生存和稳定发展更值得关注。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隐形冠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隐形冠军对国内企业培育路径有何启发,国内现有隐形冠军培育政策与其特性是否完全契合,如何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隐形冠军培育政策等,还需深入地辨析思考。
一、隐形冠军的定义与特性
隐形冠军(Hidden Champion)的概念是由德国著名的管理学思想家赫尔曼·西蒙于1986年首先提出的,用以指那些在某个细分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但鲜为人知的中小企业。
隐形冠军具有以下特点:长期专注某细分市场;在本领域市场份额具有明显优势;具备持久发展能力;在本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占据产业链高端,低调发展,较少直接面对终端消费市场;规模不大、运营管理相对保守、市场稳定等。这些特点令它们得以长期生存、持续贡献价值。据统计,隐形冠军的平均年龄为66岁,38%的“隐形冠军”有超过100年的历史,而平均占有市场领导地位达22年之久。如德国SHW公司,是全球领先的造纸工业冷硬铸铁轧辊制造商,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365年(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
二、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的重要路径
目前,随着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围绕企业培育体系,提出了科技小巨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等一系列概念,制定了一系列培育政策,通过财税、金融、项目支持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式,有效地扶持大量科技中小企业成长。回顾现有政策的企业培育逻辑,除了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之外,其主旨和最终目标还是企业的规模持续壮大、高速成长。
然而,能够从众多小企业中脱颖而出,发展成为大企业、龙头企业乃至世界五百强的毕竟是凤毛麟角。广大中小企业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需要找到自己具有优势的市场并扎根下来。即使度过生存危机后,许多企业也不一定适合走快速扩张的路径。近年来国内互联网经济繁盛,造就了一些发展速度惊人的明星企业,如小米成立9年就进入世界500强,斗鱼成立2年就成为独角兽,瑞幸咖啡从品牌创立到上市仅用了18个月。但许多企业如超新星一般,爆发突然却也衰减迅速。如2015年开创共享单车模式的ofo,2017年高峰期的日订单一度突破3200万,但2018年即陷入经营困难,目前还有1600万用户排队退还押金。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爆发式增长到近4万亿元,仅仅过了一年,大量“共享系”企业就宣告进入死亡倒计时。与此同时,直播行业短暂的兴盛过后,截至2018年1月,27个曾进入A+轮以上融资的直播平台接连倒闭(创头条,2018)。
规模膨胀可能只是短暂的辉煌,长期存续发展才是多数企业理性追求的目标。我们需要转变“求大求新”的传统单一理念,对企业发展中“星星多、月亮少”的现象要理性看待。大企业注定是少数,大量的中小企业即使不能光芒四射,但若能像恒星般稳定发光、持续存在,这对企业和市场而言就是成功。
因此,企业的发展应有不同的路径选择,对于大量即将度过成长期或已经进入成熟期的企业,还应有多元化的培育措施:一种是按规模梯次培育,追求企业产值的持续扩张,即向大型企业发展的路径;另一种是按时间梯次培育,追求企业长期存续,持久稳定地为市场贡献价值,即向隐形冠军发展的路径。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隐形冠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产业链布局上的重要竞争战略。一个规模持续成长、有望成为行业巨头的企业,作为一个潜在的“替代者”很容易引发国内外竞争对手的警惕与打压,隐形冠军作为产业链中的“合作者”而非“替代者”更容易为现有体系所接纳,而且隐形冠军处于产业链上游,更有能力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掌握主动权。同时,隐形冠军的技术创新优势突出,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国内隐形冠军发展格局及政策特点
(一)区域发展格局
目前国内与隐形冠军概念最为接近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发布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培育)企业名单”。从2017—2018发布的三批名单看,目前国内隐形冠军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的山东、浙江、江苏等地,这些地区经济实力强,制造业发达。而北京、上海经济结构上以服务业为主,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并不突出。在中部地区,相对较多的是河南、安徽、湖北,但数量上和山东、浙江、江苏等地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二)政策特点分析
国家层面,工信部于2016年发布《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地方层面,湖北、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已分别发布隐形冠军培育相关政策。各省都将隐形冠军作为支持引导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的重要手段,但对隐形冠军的定位、评选标准、培育方式以及培育目标都有一定差异。
总体上,国内培育政策对隐形冠军的评选标准还不够严格,地方往往比中央要低一些,部分入选地方示范名单的企业不完全符合隐形冠军的特点。如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方面,工信部的要求是居全球前3,而湖北省的要求为全国前3,山东省要求全国前10,浙江省要求为全国前列。工信部要求特定细分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全部业务收入的比重在70%以上,从事相关业务领域的时间达到10年或以上,而各省往往对此没有作严格规定。
同时,国内政策对隐形冠军的界定还不够全面,更偏重高市场份额、高成长性,往往将其与科技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等混为一谈,对行业话语权、市场细分度、规模稳定性、产品不可替代性、创新产出绩效、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未能作深入要求,并未体现出时间梯次的培育思路。
四、隐形冠军的培育思路及策略
(一)中德隐形冠军差异辨析
目前,德国是拥有隐形冠军数量最多的国家,大约有1300余家,从每百万居民拥有的隐形冠军数量来看,德国同样位列第一(赫尔曼•西蒙,隐形冠军:未来全球化的先锋)。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发展经验值得中国借鉴,但隐形冠军既是舶来品,就要注意不同国家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差异,不能简单照搬外国模式,要形成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思路,否则会出现橘过淮北便为枳的现象。
如企业理念和市场环境方面,德国企业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强烈的专业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为客户创造价值、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发展理念,不会随意改变经营范围和规模。同时,德国形成了一套十分成熟和稳健的市场秩序,资本、人才等要素对制造业的支撑充足,拥有全球领先的劳动力素质和生产效率,并构建了高度重视品质的消费文化。
而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崇尚品质的消费文化和消费能力尚未真正形成,且近年来市场对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更为热心。新技术、新业态能够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发挥巨大作用,但若一味追捧热点和流量,求新求快的氛围过重,对市场热度低的产品、对企业的长期研发创新等不能迅速套利的部分则支撑不足,导致中小企业深耕单个专业领域走专一发展道路的难度较大。
在发展基础方面,我国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需要长期的摸索试验,活力还需要进一步的释放。因此,中国隐形冠军数量的大幅增长期尚未到来,政府和企业都需要有布局长远的眼光和战略定力,要更多地看到面向未来的持久生命力。
又如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德国凭借欧元制度和欧盟市场一体化的便利,其高端产品在欧洲大市场畅销无阻,全球市场竞争力也日益强劲,而中国企业却要面对众多的贸易壁垒,如关税、许可证、配额、技术性壁垒等等,需要政府给予更多支持。
(二)国内隐形冠军培育策略设计
在国内隐形冠军培育策略设计上,我们构建了“五力+两阶段模型”。
1.“五力”:评价体系和培育方向
首先,将国内隐形冠军的评价体系和培育方向分为五个方面:精耕细分领域的专注力、引领产业发展方向的领导力、积极变革精益求精的创新力、面向全球市场的开放力,以及长期稳定发展的持续力。其中,创新力、开拓力、专注力是成为隐形冠军的核心路径和主要手段:创新力是成就隐形冠军的核心驱动力;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力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专注力有利于企业在细分领域形成技术、品牌、管理和人才等多方的优势积累,但也有一定的风险,要警惕所处的大行业发生颠覆式创新,使得细分领域整体急剧萎缩甚至消亡,如数码相机取代胶卷相机、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领导力和持续力则是隐形冠军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是评价一个企业是否成为隐形冠军的必要条件。
在隐形冠军培育上,中国需围绕“五力”,重质量而非数量,严格标准、择优培育,引导市场理念转变。要形成清晰的界定标准,不能只关注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等定量指标,更应注重企业的内在品质。隐形冠军需要长期持续的积累,隐形冠军称号不应过多过滥,使其庸俗化,削弱影响力。政府部门应以更严格的标准评选出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企业和产品,在资金项目支持的同时,重点在于对隐形冠军的品牌价值进行大力强化和传播,推动其影响力广泛渗透至全产业链、资本链乃至终端消费者,在全社会树立高度崇尚隐形冠军的价值观。引导投资理念从追逐流量转变为注重实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引导企业发展理念从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转变为注重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引导民众消费理念从价格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形成注重品质、细分精选的理性消费观。
2.“两阶段”:资源积累阈值决定培育策略的时序与结构
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要注意“资源积累阈值”,即企业从生存期到成熟期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积累和需求方向从“生存驱动”到“创新驱动”变化的临界值。政府的资助方向必须与企业的资源积累需求相契合,否则会引发资源挪用和策略性创新等问题。
相应地,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培育也要分为阈值以上和以下两个阶段,从而优化政策投放的时序和针对性。对阈值以下的企业,以生存发展为核心,在“五力”中主要围绕专注力和持续力,给予企业创业孵化、市场开拓、税务财务服务、法律援助、运营指导、创投基金等方面的支持。这一阶段的企业作为隐形冠军种子企业,遵循企业培育的基础路径。
对阈值以上,即销售收入越过一定的规模,或者存活超过一定时间且营业收入趋于稳定的企业,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在“五力”中主要围绕领导力、创新力和开放力,给予研发项目、研发机构建设、购买仪器设备、知识产权保护、高端人才培育引进、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支持。这一阶段的企业作为隐形冠军培育企业,步入成为隐形冠军的升级路径。
五、结论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多元化经营、追求不断扩张规模,成长为“大而强”的大型企业,乃至世界500强;二是扩张速度不高但具有长期发展潜力和细分领域核心竞争力,成长为“小而美”的隐形冠军。隐形冠军是产业链上的高端合作者,而不是替代者,应成为全球竞争、产业结构转型以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方案进一步升级加强的重要方向。在隐形冠军培育上,国内应围绕专注力、创新力、开放力、领导力、持续力,合理配置资源,严格评选标准;同时,要遵循企业成长规律,形成两阶段的培育路径,对资源阈值上下的企业予以侧重生存和侧重创新的不同支持,优化政策投放的时序和针对性,支持和引导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努力向隐形冠军的方向发展,形成中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路径的“微笑曲线”。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