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科学创新生态系统发展

日期:2019-09-25        来源:《科技中国》2019年第九期pp.35-39

字体:【

  文/钮钦(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科技创新方向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细化和聚焦,从而与河北雄安新区实现协同化布局和差异化发展。水科学的发展事关民众生存、城市安全、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水科学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有着良好的资源、文化、产业和技术基础,应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功能提升的题中之义和鲜明特色。为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科学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应引进和培育水科学创新主体、集聚水科学创新要素资源、系统性优化水科学创新环境和构建开放的水科学创新机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提出了城市副中心的“3+1”主导功能,即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的方向上,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必要进一步明确、细化和聚焦,从而与河北雄安新区实现协同化布局和差异化发展。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工作时,就北京的水资源规划与保护、用水安全、污染治理、节约用水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水问题作了重要讲话。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北京水问题的重要论述,系统研究和解决水问题,促进新时代首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水科学的支撑保障。水科学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有着良好的文化、产业和技术基础,应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提升创新功能的题中之义和鲜明特色。

  一、水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理论研究

  近年来,“水科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学术界的出现频率很高,杨国桢院士提出,水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希望能够引起科学界和政府部门对水科学研究的重视, 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展水科学的研究, 促进水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杨国桢,2019)。已有的关于水科学的研究,涉及水科学的概念内涵、学科体系、应用价值等研究探讨。左其亭定义了水科学的概念及研究范畴,总结了水科学体系的10个方面,即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工程、水经济、水法律、水文化、水信息、水教育(左其亭,2011)。在应用实践研究方面,左其亭也提出了基于水科学的海绵城市建设的难题解决路径(左其亭,2016)。朱海风认为,推进当代中国治水兴水的伟大实践需要水文化与水科学的融通共振(朱海风,2017)。基于上述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水科学是关于水的综合科学体系,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水安全、水工程、水景观、水经济和水文化等领域。

  二、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水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水资源丰沛、水文化繁荣、水技术雄厚、水特色定位,是水科学发展的天然良港。

  (一)水资源丰沛

  众所周知,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但由于北京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位于北京九河下梢的城市副中心通州却是多河富水之地,境内分布着13条主要河流,各类沟渠更多达300余条,是京津冀地区河道和水网密度最高的城区,形成了难得的“北方水城”。通州境内的温榆河、小中河、运潮减河、北运河、通惠河,五河交汇于北关地区,围绕着特色水域,在滨水区域留有绿地,形成了首都北京不可多见的水绿交融的滨水景观。近年来,北京市城市副中心的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地表水水质改善率居全市第一,水景观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

  (二)水文化繁荣

  通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以水为元素的历史文化遗存较为丰富。明代嘉靖乙酉年(1594)年《通州志略》中记载的“通州八景”,其中之一即为“二水会流”,两河相会,浪涌汪洋,“云际帆来万国同”,独有一番景致。2014年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的第46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点即在通州,通惠河北京旧城段、通州段所含5处运河水工遗存,玉河故道、澄清上闸等被列为世界遗产点段。未来的城市副中心将积极拓展大运河遗产保护内涵,以大运河串联起相关历史文化遗存,逐步恢复和延续运河历史水网,形成“一河三城”的历史文化总体保护格局。

  (三)水技术雄厚

  当前城市副中心已集聚了不少水科学企业,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水技术实力较为雄厚。总部位于通州的中国水环境集团是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旗下的水环境专业平台,是中国水环境治理行业的领跑者。该公司已形成水环境治理的成熟技术体系,是中国乃至亚洲再生水处理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企业之一,牵头编制了《国家地下式污水处理厂技术规程》和《地下式城镇污水处理厂工程技术指南》 ,承担了国家“十三五”重大水专项课题《地下水厂建设模式与生态综合体示范》,共建了“中德水环境与健康研究中心”和“中荷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跨国研究平台。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该集团还拥有北京通州碧水下沉式再生水厂等 15 个国家 PPP 示范项目,占比位居行业第一。

  (四)水特色定位

  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繁荣的水文化,通州已成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全国节水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和智慧水务先行区。中央批复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指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突出水城共融、蓝绿交织、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副中心的发展目标是,“成为低碳高效的绿色城市”“成为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成为自然生态的海绵城市”。由此可见,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有着鲜明的水特色,未来的建设发展也应立足特色定位,依托大运河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促进水和城市和谐发展。

  但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水科学发展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和挑战,水科学的创新主体稀缺,创新环境尚待提升,产业基础较为薄弱,腹地经济相对落后,难以为水科学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支撑。

  三、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科学发展的形势与机遇

  在减量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推进水科学发展,既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面临中心城区优质创新要素资源溢出的历史机遇。

  (一)水问题的系统治理需要水科学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当前出现的水问题越来越复杂,关于水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艰难,需要来自水利、生态、环境和地质等多行业和领域的共同努力和系统治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围绕系统治水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他指出,保障水安全,关键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因此,要系统治理有效破解复杂的水问题就需要强调学科融合的水科学的支撑,通过推进涉水科学技术集成,实现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灾害的系统化治理和利用。

  (二)水科学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致力于综合研究和系统解决水问题的水科学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1)从科研项目资助来看,瞄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领域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在“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等大重点专项都资助了水科学相关研究课题。(2)从研究机构来看,由刘昌明院士于2005年牵头成立的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研究院是全国第一家专门从事水科学研究的机构。目前国内高教系统已有北京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河海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组建的水安全与水科学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大学水科学系和郑州大学水科学研究中心等以水科学命名的科研机构。(3)从学术交流来看,水科学领域的研究和交流广泛开展。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工程院和国际水协会(IWA)共同主办的“城市水科学论坛”已成功举办四届。

  (三)中心城区优质创新资源存在溢出空间

  带动承接中心城区适宜功能和产业疏解转移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任务。北京中心城区聚集了一大批国际国内一流的水科学教学研究机构和水行业领先企业。在水科学研究机构方面,既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部属研究机构,也有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市级科研机构。在水科学高等教育及科研领域,清华大学水利工程学科位列A+,北京师范大学也是水科学领域的领跑者,市属院校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在水环境、海绵城市等领域都有着不俗实力。在水行业领先企业方面,北控水务集团、北京首创股份、北京碧水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在京企业已多次蝉联“中国水业十大影响力企业”。中心城区涉水科教机构实力雄厚、数量众多,为未来城市副中心水科学发展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

  四、注重水科学发展提升城市副中心创新功能的对策建议

  为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水科学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建议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等方面着力。

  (一)引进和培育水科学创新主体

  (1)以第二批市级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搬迁为契机,推动市级水务、生态环保、自然资源等行政机关及其所属水科学研究机构向副中心转移。(2)统筹部市资源,加大与国务院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的对接,引进国家水科学研究机构及其附属研究生院。(3)明确功能承接重点,面向海绵城市、水环境治理、污水处理等相关领域,吸引中心城区相关科技企业整体迁入或在城市副中心内布局创新平台,加快构建以水为特色的高精尖经济结构。(4)充分依托高校创新资源,加强对市属高校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支持北京工业大学拓展通州校区办学空间,将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等院系整建制搬迁到通州校区。对接中国科学院围绕国家水科学发展需求,在城市副中心设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纳入中国科学院大学办学体系。(5)支持大学生和院所科技人员面向水科学领域开展创业,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研发中介和服务外包组织。

  (二)集聚水科学创新要素资源

  在创新人才方面,应聚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灾害和水文化等重点领域,开通高层次国内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在人才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予以优先保障,加强城市副中心水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此外,应依托北京工业大学等优势院校,打造水科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在金融支持方面,以绿色金融、科技金融发展为重点,建立水科学技术与金融资本的有效对接,构建覆盖水科学创新生态系统的金融支持体系;发挥好科技创新母基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水科学发展子基金,重点支持城市副中心初创型高新技术企业;鼓励高校与社会机构合作设立水科学创业基金,为师生实训实习、科技成果孵化、创新创业提供支持。在知识信息方面,加快构建水科学知识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北京得天独厚的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和产业信息优势,向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水科学信息推荐、数据查询等精准化、定制化的知识信息服务。

  (三)系统性优化水科学创新环境

  应系统性优化水科学创新环境:(1)在政策环境方面,持续加大科技领域“放管服”政策改革。对整体搬迁或在城市副中心设立水科学分支机构的研究型高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在审批时限、规划用地、建设资金和配套设施等方面优先予以保障。立足通州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先导区试点的政策优势,深化服务包制度。对整体搬迁至北京城市副中心及通州功能拓展区的水科学高新企业,在土地、人才、税收等领域争取一批先行先试政策。(2)在硬件环境方面,应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科教城,推动中关村通州园的转型升级,抓好新园区、新校区建设和老旧厂房、腾退空间、低效楼宇等的统筹利用,完善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提升改造水绿环境,布局滨水景观,推广绿色建筑,实施新型智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着力打造绿色发展、科教融合、充满活力的水科学特色明显的科学新城。

  (四)构建开放的水科学创新机制

  (1)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要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加强与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合作对接,学习借鉴新加坡在城市水科学发展和技术应用领域的先进经验,谋划建设中新通州水科学城,争取列为中国和新加坡政府的合作项目,实现共赢发展。(2)从首都北京的均衡协同发展来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发展水科学,一是应加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合作,发挥好亦庄新城通州部分的科技成果转化作用;二是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海淀区建立结对机制,引导水科学创新要素优质溢出资源向副中心集聚。(3)支持水科学创新主体培育和组建若干个细分领域水科学技术创新联盟,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联合攻关,建立完善水科学技术产业相关标准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易市场平台,推动资源共享、开放合作和联合创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双控行动下流域初始水权与产业结构高级化适配研究”(41701610)。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