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中藏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日期:2019-05-21        来源:《科技中国》2019年第五期pp.78-82

字体:【

  史丹丹1,朱煜1,朱莉华1,王林2

  (1.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中藏药产业是青海省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本文在系统分析青海省中藏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产业政策和现代产业集群理论,对青海省中藏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与机制进行探索,并对青海省中藏药集群产业发展政策提出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市场竞争的主体已从企业上升到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产生的专业化、规模化、高效率备受社会关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在全球极力推广产业集群战略。产业集群建设正在一些地区兴起,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取得有效竞争能力的主要选择。在我国,许多发达地区学习国外经济发展理念,不断扩大融资,吸引外商到本地区兴办企业,鼓励企业科技进步,开发新产品,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类型各异、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践证明产业集群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战略方式,发展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各地方政府公共政策的焦点。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青海省不断加大投入,加快中藏药资源开发利用。政府与商界围绕中藏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建设了一大批企业、研究开发机构。这些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占据区域优势,在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推动下,不仅在空间上集聚,更重要的是在企业之间开始形成一种内在的联系和产业上的关联,纵向的产业链与横向的产业空间发展融合,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为中藏药产业集群增添了新的活力。

  一、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藏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国家在多个领域支持中藏药资源开发,多年持续立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究、产品规模化、企业技术改造升级等重大项目,中藏药资源开发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科研机构以创新为动力,引入新的投入产出机制,互惠互利,相互支持,内外联合,整合资源,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推动了中藏药产业集群的发展。自1993年青海藏药厂建立,青海省实现了藏药生产从民间到企业、从手工作坊炮制发展到工业化生产。随着藏药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新产品和新品牌不断被研究与开发,在全省医药工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人工种植中藏药也达到一定规模。中藏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革,经历了粗放式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的变革,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发生了质的变化,基本形成了多门类的中藏药产业集群,成为青海省重要优势产业之一。截至目前,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年研发投入增至约5亿元,职工人数达3000人,通过GMP认证的中藏药生产企业25家,完成工业总产值近28亿元,生产中成药550多吨,年均增长15%左右,实现销售收入9.6亿多元。可生产的药品450多种,治疗心血管疾病、肝胆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疾病、妇科疾病类药物品种较多,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以良好的产业化环境为基础,形成了生物园区中藏药产业基地,以及湟源、大通、互助等中藏药材种植基地。青海省中藏药产业无论是在空间布局,还是在产业配套上,都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集群特征。

  (二)形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专业化企业

  中藏药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技术创新,形成了一批实力较强的药品生产企业,如金诃藏药、晶珠药业、久美药业、三普药业、益欣药业等企业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且在国内医药行业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青海省内已经形成以中藏药为主导的医药工业新格局。青海特色中藏药的研究、生产销售为主的产业链主要生产企业为:青海金诃藏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晶珠藏药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帝玛尔藏药药业有限公司、青海益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青海珠峰虫草药业有限公司、青海信成医药集团等企业。

  (三)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青海省充分利用青藏高原冷凉气候条件,良好的水、土环境,借助退耕还林(草)、土地流转的机遇,各地区因地制宜,通过项目带动,中藏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西宁地区以种植大黄、秦艽、党参、当归、柴胡为主,种植面积约在3000亩;海东地区种植的品种与西宁市基本相同,种植面积约2000亩;海南州种植的甘草、麻黄、枸杞、黄芪较多;果洛州种植的大黄、秦艽、藏茵陈、红景天较多;海西州仅枸杞种植面积就达40万亩,大黄、板蓝根、甘草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中藏药种植面积也在发生变化,很难做出准确的测算。但是,青海特色地道中藏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较好,药材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科技创新战略以来,一系列倾斜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青海省中藏药产业集群建设,传统产业与工业化生产相结合,展示了青海省中藏药产业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从总体上看,关于产业延伸、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的规划缺乏系统性和可行性,产业集群规模小、层次低、产业链不长、同构化现象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中藏药产业发展中的若干技术瓶颈制约,落后的经营理念束缚等问题,中藏药产业发展缺乏国家层面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也是勿庸置疑的。譬如,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链偏短;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矛盾突出;产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益不高;中藏药产业化过程中诸多关键技术尚未解决;相关发展要素互动机制不健全,产业集群效益未能充分发挥等。

  二、青海省中藏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

  (一)以生态环境保护区为依托,推进中藏药资源保护

  濒危药用植物的生长状况,除了自身的影响因素外,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不仅难以获得优质、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其它的植物也很难有正常的繁育和生长。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并在青海选择对自然环境演变、对生物多样性以及制约经济发展有代表性的地区,重点实施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工程、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祁连山黑河流域生态治理等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体现了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效果和综合示范性,进一步强化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为青海省绿色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生态环境保护区是在特定的范围内,根据资源的禀赋、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和生产力布局,在政府的主导下,按照相关要求,统筹规划建设。保护区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以草定畜,确定适度的载畜量;重点抓好减畜减人、退牧还草(林)、重点湿地保护、天然林保护工程,黑土滩综合治理、鼠害防治、水土保持、沙漠化综合治理、生态移民、小流域治理等生态补偿工程,扩大林草植被的覆盖面积,提高牧草的产量。通过高效节能日光温室、以电代薪、太阳能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设施建设以及限制开发区建设,减轻对环境污染。合理调配水源,增加入海河径流量。实行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各类资源和有利条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区建设,遏制生态环境退化,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环境保护区建设投入大、影响大,涉及的领域多,是社会“公共产品”,只有在国家的支持下、地方各部门通力合作下才能完成。在严酷的条件下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区,是科学技术与各项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结果,不仅为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起到了示范作用,还对濒危中藏药资源保护,以及体制机制、技术应用等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依托生态环境保护区建设,利用保护区内的良好条件,保护、繁育濒危中藏药材资源,前景广阔,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公司+农户+合作社”合作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各地区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由于受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影响,中药材种植面积分散,管理粗放,技术水平低,严重地影响了产量与质量。土地承包、流转制度的实行,农民享受更大的土地经营使用权,吸引资本向中药材种植业领域流动。技术创新与成果产业化,拓展了中药材种植的发展空间。种子育苗公司审时度势,紧紧抓住机遇,借用市场的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合作模式,就是其中的方式之一。具体地讲,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种苗、技术指导、预支生产经费和相关的原料,农户或合作社进行种植管理,生产的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销售。该模式规避了技术和市场风险,农户的经营效益与产品的质量、产量直接挂钩,增强了农户种植的自觉性,是各地区重点推广的发展模式,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推广应用。

  (三)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实现精细化加工

  传统的中藏药制剂大部分都是以中药材原药、粉末或粗提取物入药,药材的使用样数多而且用量大,对中藏药材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特别是针对那些无法人工种植濒临灭绝的珍贵中藏药材而言。目前,青海省内制药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多数是药材粗加工或者是生产仿制药,研发费用投入不足,拥有的新药数量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少数企业。这些新药多为古方或者秘方的剂型、剂量、某一味或者几味原料的改变,创新程度不高。所以,如何运用现代加工技术减少药材使用量,提高药效,实现精细化加工,真正做到对中藏药材“吃干榨净”,是社会各界都关心的问题。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学合作是一条技术创新的捷径。企业可以和科研机构或者大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委托开发、共建研发中心、实验室等方式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等机构所拥有的先进设备、高素质的研发人员等资源,同时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提高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

  (四)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青海省中藏药产业多数为中小企业,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简称“高新区”),该园区是以生物技术、中藏药及绿色食品加工等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生物产业园区,园区有完善的设施条件。同时,由三江集团投资4.5亿元正在生物园区兴建的三江科技大厦,将成为全国首个以中藏药材为主的常年交易市场。该项目的建成,进一步方便了园区企业集中采购原材料,规范青海省中藏药材交易市场,也为国内外特色药材种植、养殖基地搭建起一个中藏药材交易和信息发布的平台。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龙头企业主要有“金诃”“晶珠”“久美”“益欣”等。这些龙头企业无论在资金、技术、研发能力、生产规模、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比中小企业有较大的优势,具有“火车头”般的引领带动作用。根据国内外中藏药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必须要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为补充,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通过产业集群效应,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从而提升青海省中藏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加强宣传,积极打造青海中藏药品牌

  中藏药区别于其他民族药,特别是藏药,它汇聚藏族劳动者累积千年的医学知识与宗教智慧,而且承载着独特精湛的藏药技术与工艺。藏药内蕴的藏族文化价值最终以藏药的形式外化为经济价值,成为掘之不尽的经济资源。

  中藏药的消费客户群范围较小,要加大中藏医药文化宣传力度,让广大群众了解中藏医药文化,相信中藏药,积极打开国内外市场,打造青海藏药品牌。如金诃藏医药公司,成立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创立《中国藏医药》学术期刊,在全国有200余家金诃藏药馆,还通过媒体进行宣传,在展示藏医药文化的同时进行藏药产品的销售,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效果,并树立了“金诃”品牌。

  三、青海省中藏药集群产业发展政策建议

  青海中藏药产业集群内主要企业、科研机构及服务机构已经建立,知识、信息、资源等已在企业与机构之间流动,正在逐步形成传统中藏药方剂、单体药升级改造和中药、藏药、西药配伍新药品同时开发的中藏药产业集群。随着青海中藏药产业集群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集群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优势互补,集群企业协调运行机制正逐步形成。

  (一)加强地方政府对集群建设的引导,调控集群产业发展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对中藏药产业集群向创新型升级发展的主导,研究确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涉及的省直部门要按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其中,牵头部门要会同园区、行业协会,共同组成专业团队,加快开展分析研判、招商谋划、项目推进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作,特别是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负责行业指导的相关部门要成立专项产业集群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协调解决产业集群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推动产业集群建设。青海省中藏药企业从小到大就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对中藏药企业的管理不断发生变化,完善政府对企业的引导机制,已成为中藏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青海省特殊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政府部门要不失时机地调整产业政策,制定规划,协调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方式,加快生产要素互动,监督企业合法运营。始终坚持企业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的原则,不断地完善政策引导、调控中藏药产业发展。结合中藏药资源综合利用,政府部门已对现有园区和产业基地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界定了不同机构在构建中藏药产业集群中的业务范围,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分别从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投入、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平台、科技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保障,健全政府宏观调控、引导和服务机制,促使整个集群服务能力、信息交流、资源配置、市场及交通运输等整体提高,推动创新型特色中藏药产业集群建设和发展。

  (二)以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 完善配套设施

  充分发挥国家级产业园区的载体作用,制定鼓励产业合理集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消除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各种障碍,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优化各园区管理运行机制,赋予其更多的管理权限,鼓励园区在产业链配套、多元化投资、市场化经营以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激发园区发展活力。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做好不同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根据资源、生态、产业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园区合理定位,利用PPP等建设模式完善工业园区的道路、通讯、水、电、气、污染控制等基础设施,优化企业间的生产协作流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服务机构建设,以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跃升。

  (三)打造集群品牌优势, 畅通营销渠道

  推进青海省中藏药产业集群品牌建设,畅通营销与招商引资渠道,通过拓宽市场与塑造品牌优势,提高集群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省内外产业集聚,将青海打造成“中藏药之都”。针对集群特色产品与服务,建立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为一体的专业化特色市场。各地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一批专业性强、功能完备的特色市场,明确发展目标和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同质竞争,推动专业市场与创新型产业集群互动发展。加强建设集群推广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营销渠道,推动线上电子商务与线下专业市场融合发展。支持开展区域品牌宣传推广,鼓励有条件的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旅游,引导企业参与宣传区域品牌,共同扩大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社会影响。

  (四)完善人才合理流动机制,保障智力资源

  针对青海省中藏药产业人才支撑数量不足,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流失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为产业集群向创新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各种限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广开放式、委托式研发,鼓励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吸引国际、国内优秀科研技术人才。依托科技援青战略,鼓励东部人员到青海挂职;支持骨干企业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发挥进站博士的创新作用,推出高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大力引进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省级专业拔尖人才、博士生导师、重点学科带头人等高新技术人才。大力推进高校联合共建,提升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等本地高校的科研实力。

  (五)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降低创新成本

  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完善“政府支持、共投共建、市场运作、自主经营”的公共服务平台。青海省中藏药产业集群至少对接一所高校、一个科研机构、一个行业协会,积极创建产学研示范基地,加快建设技术(工程)中心、检验检测中心、院士工作站等专业化公共平台。支持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改组为独立法人实体。根据中藏药产业发展需要,坚持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在规模较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中,建立产品检测中心、产业信息中心、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扶持、社会资助、企业投入为主的方式进行,利用现有产业技术基础,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有效整合各种服务资源。充分发挥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突出服务平台的公益性和服务性,努力满足企业的共性技术需求和公共服务需要,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

  本研究得到青海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ZJ-603)资助。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