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健(广东省汕尾市第二人民医院,汕头大学医学院)
虽然现代研究型大学诞生于德国,但后来的发展、壮大和繁荣却是在美国,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时至今日,美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博士教育依旧是独步全球。本文编译自2018年年末公布的最新资料,主要介绍美国2016—2017学年颁发博士学位的基本情况、博士所学专业、博士财政资助的来源、博士毕业继续留在美国的情况、博士初次就业的情况、博士就业的薪酬情况等内容。
博士教育对一个国家的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很多国家正在对博士教育进行大量投资。“美国的博士生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系之一”,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多年以来,在这个学生群体中,中国学生人数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了解美国博士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对于我国的博士生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博士学位颁发情况
美国国际教育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16—2017学年在美国就读的国际学生总人数高达1078 822名,其中来自中国的学生有350775人,高居榜首;第2名是印度,186267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新近公布的调查数据表明,2016年度美国大学和相关机构共计授予54904人博士学位,与2015年(54909人)基本持平。从2006年到2016年的情况来看,在美国求学的国际学生,排名前3的国家是中国、印度和韩国。值得关注的是,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岛屿、人口不过两千多万的地区,在统计列表中却排名第4。该地区的学生获得科学工程类博士人数为5731人,非科学工程类博士1642人。2016年持临时签证的科学和工程类博士人数达到了14333人,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在2006年至2016年美国颁发的博士学位中,前10个国家占国际学生总数的71%;前3个国家:中国、印度和韩国,占所有临时签证持有者博士学位的54%。自2002年以来,在美国授予的所有博士学位中,女性获得者(美国公民和永久居民)每年的比例都有所上升。临时签证持有者获得的博士学位中超过30%为女性获得。总体而言,2016年所有博士学位中的46%授予给了女性。男性和女性获得博士学位的数量增长大部分都是在科学工程领域。从1996年至2016年,获颁科学工程博士学位的女性人数增加了84%,相比男性数量增长27%的速度要快得多。2016年,在非科学工程领域里58%的博士学位授予给了女性。事实上,在过去的20年,非科学工程领域的女性博士人数略有增加。然而,非科学工程领域的男性博士数量却略有下降。在美国颁发的博士学位中,科学工程类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2016年科学工程博士学位占全部博士学位的75%。心理学和社会科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有所增加,但其在所有博士学位中所占的比例保持不变。数学和计算机科学,获得博士学位的人数最少。在非科学工程领域,过去的20年教育专业的博士人数呈现持续下降趋势,从1996年的16%下降到2016年的9%。尽管人文和艺术博士学位的数量有所增加,但从1996年到2016年,在这一领域获得博士学位的相对比例却下降了2个百分点。商务管理专业与过去的20年的人数持平。博士研究的各个子领域显示,在过去10年中,女性博士学位获得者人数相对增长最多的领域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125%)以及航天、航空和航天工程(124%)。地球科学、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的女性人数也出现了强劲增长,2006年至2016年增长了92%,其次是教学领域,增长了86%。
二、博士生专业类型
美国每年都培养一大批博士,那么这些博士都在学习哪些专业呢?一般来说,博士们的专业选择可能大多数是出自于自己个人对某一专业的热爱。当然,每个学生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也可能受到其它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比如大学的选择、导师的选择等。从1996年到2016年,生命科学专业所占比例在20%~24%之间,心理学和社会科学在16%~17%之间,工程在15%~17%之间,教育学在10%~16%之间,物理学和地球科学在10%~12%之间,人文和艺术在10%~12%之间,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在5%~7%之间,其它学科在5%~6%之间。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国际学生所攻读的专业有哪些?从1996年以来,攻读生命科学、物理和地球科学、数学和计算机、工程专业的人数持续上升,其中有的专业上升翻番。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人文和艺术专业的上升有限。2016年,就读生命科学专业的国际博士有3362人,物理和地球科学有2313人,数学和计算机科学有2054人,心理和社会科学有1756人,工程有4848人,教育有563人,人文和艺术科学有712人,其它专业890人。
三、博士生财政资助来源
博士研究生们求学的资金来源于何处呢?调查显示,因学生在获得博士学位时的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2016年获得博士学位的30岁或30岁以下的人群中,94%的人报告说,研究奖金、教学奖金,或奖学金或助学金是他们的主要资助来源。这些资助来源在31~40岁的人中为79%,毕业时41岁或以上的人为36%。在41岁或41岁以上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中,几乎有一半的人表示个人资源是主要的支持来源;而31~40岁的人则为16%,最年轻的群体为4%。
在过去10年中,博士生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包括贷款、个人储蓄、个人收入以及配偶、伴侣或家庭的收入或储蓄,用来资助他们的研究生学习。反过来,越来越多的学生依靠研究金(31%)、研究金或助学金(28%)或教学助学金(21%)作为研究生期间最重要的财政支助来源。2016年,研究金或补助金是向生命科学博士学生提供资助的最常见的主要来源,其中41%的人报告了这种资助。研究助学金是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49%)、数学和计算机科学(37%)和工程(57%)的主要资助来源。教学助学金是人文艺术博士生最常见的财政来源(40%)。在非科学工程领域、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略低于科学工程领域比例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报告说,研究金或补助金、教学助学金以及他们自己的资源是他们主要的财政资助来源。教育领域的博士生最有可能依赖自己的资源,46%的人表示这是他们的主要财政来源。美国为了吸引优秀学生前往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最终达到让更多优秀的学者和专家为美国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的目的,他们不惜为国际学生支付不菲的奖学金,帮助他们完成学业。2016年美国博士中,持有临时签证的国际博士获得研究奖金的比率是美国人和永久居民的1倍,比例接近50%(占全部财政来源方式),获得教学奖金的国际博士也比美国人和永久居民多了3个百分点。对于国际博士而言,不同的专业领域获得的奖学金种类和比例也是有差异的,这也许反映了美国高等教育体系对国际学生在就学领域和专业方面有所选择。就2016年美国国际博士的统计资料来看,教学奖金授予比例较高的是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人文和艺术及其它专业;研究奖金授予较高的是生命科学、物理和地球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工程和教育科学;奖学金和助学金授予较高的是生命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和艺术科学及其它专业。从受资助的博士研究生人数来看,总体上美国人和永久居民占绝对多数。近10年资助人数最多的2011年达到了11787人,其中美国人和永久居民为7595人,临时签证持有者为4192人。在这些资助中,来自不同机构的资助比例也存在差异,例如2016年临时签证持有者获得来自大学或学院的资助比列高达53.9%,超过了美国人和永久居民的39.9%。
四、国际博士留美工作情况
一批又一批来自其他一些国家的国际博士,他们不辞艰辛投身世界上最好的高等教育体系:美国大学或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学成之后,手持博士学位的他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艰难的抉择:继续在美国求职(或做博士后研究)、拿到美国居留权,最终成为美国人,或者是离开美国(大多数可能是回到自己的祖国)。统计资料显示,从2010年到2016年,美国共培养了106800名国际博士,其中留在美国的国际博士比例为70.7%,也就是有75508人留在了美国继续求学或工作,有31292人离开了美国,推测其中绝大多数人是回到了自己原来所居住的国家。美国培养的国际博士留在美国的比例最低的2个国家是沙特阿拉伯(其比例是13.1%)和泰国(其比例是26.6%)。对于前者,人们容易理解,沙特阿拉伯是一个富裕国家;对于后者,却让人感到惊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泰国,为什么其比例却将同处亚洲的印度、中国远远抛在身后?让我们再看看具体数据吧。从2010年到2016年,美国培养的中国博士有32641名,继续留在美国的比例高达81.7%,也就是说有26668人留在了美国,有5973人离开了美国(推测其中大部分应该是回到了中国),平均每年有853人离开了美国。2016年,美国培养了中国博士5534人,留在美国的比例为80.9%,留在美国的多达4477人,有1057人离开了美国。从2010年到2016年,美国培养的泰国博士有1648名,继续留在美国的比例为26.6%,也就是说有438人留在了美国,有1210人离开了美国(推测其中大部分应该是回到了泰国),平均每年有173人离开了美国。2016年,美国培养了泰国博士185人,留在美国的比例为30.3%,留在美国的有56人,有129人离开了美国。对于泰国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回国比例高企的解释,也许泰国传统佛教文化的千年传承影响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吧。在美国对国际博士(2010—2016年)来源国人数较多的国家统计名单中,列出了40个国家或地区,其中国际博士毕业后留在美国的人数比列超过平均水平70.7%的国家只有12个,主要集中在亚洲。
五、博士初次就业情况
一般说来,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一个职位,可能受到广义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并可能涉及到以后的职业机会和收入的多少。在美国,从2001年以来,科学工程类博士(包括博士后)毕业时的承诺就业率都在一直下降。2014年后,部分领域的承诺就业率有所上升。从2008年以来,非科学工程类博士的承诺就业率也在下降。2016年,教育、人文和艺术以及其它非科学工程类的博士承诺就业率保持在20年来的最低点。2016年,在美国有明确就业承诺(不包括博士后职位)的所有博士学位获得者中,有45%的人报告说,他们的主要工作将在学术界。从事学术工作的比率最高的是人文和艺术博士学位获得者(76%)和其它非科学工程类学生(76%)。工程(14%)和物理科学及地球科学(20%)的报告率最低。从2006年以来,科学工程类博士的承诺就业率降低了7个百分点。与之相反,以教育为主的非科学工程类博士的承诺就业率却有所上升。从历史上看,博士后研究职位一直是生命科学、物理科学和地球科学博士科学家早期职业生涯的一个优势部分,这种现象在最近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工程学博士毕业生中也越来越普遍。在2010年,科学工程类博士在美国从事博士后职位的高点开始出现下移。2016年,所有科学工程类博士中的47%声明毕业后立即从事博士后工作,其中63%是生命科学专业的毕业生。2016年美国各专业领域博士毕业的承诺就业率为:生命科学是53%,物理和地球科学是55.4%,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史58.9%,心理学和社会科学是57%,工程是51.2%,教育是55.6%,人文和艺术是43.5%,其它是56.1%。全部的54904名博士中,有29300人承诺就业。其中在美国就业有26514人,包括博士后10209人,在学术界就业的7268人,在工业界的5639人,其它3398人,离开美国的2740人,未知的46人。从2016年的情况来看,美国人和永久居民的承诺就业率与临时签证持有者的就业率差距不大。前者就业率为57.3%,直接进入博士后的为34.6%;后者的就业率为53.1%,直接进入博士后的为35.6%。不过,在不同的专业和不同的就业领域方面,美国人和永久居民与临时签证持有者之间还是存在差异的。例如,前者在学术界就业的达6093人,后者仅有1160人(这可能与语言和言语表达能力的差异有关);前者在工业界就业为3327人,后者为2289人。
六、博士就业薪酬
在美国刻苦攻读完博士学位后能挣多少钱?这又是一个十分令人关切的问题。2016年,各大领域博士后的工资中位数相对接近,介于43000美元至50000美元之间,但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博士后的工资中位数为58000美元。在每一个专业领域,博士后工资低于博士毕业生在工业或学术界从事非博士后工作的薪酬。获得工程及其它非科学工程博士学位(如商务)者,学术界收入中位数最高;而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以及其它非科学工程类博士则报告说工业界职位的薪酬中位数最高。在不同类型的职位中,博士毕业生的基本工资中值,在毕业时年龄在31岁至40岁之间的博士和30岁或30岁以下的博士毕业生的基本工资中值几乎相同。年龄最大的博士(41岁或41岁以上)的工资中位数高于两组年轻的工薪阶层(9000美元)和政府(约合14000美元)。对于工资中位数,各年龄组博士后职位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对于那些担任学术职务的人来说,工资中位数的差异也不大。2016年,美国受雇的科学工程类的男博士的平均薪酬为92000美元,女博士为74000美元;非科学工程类的男博士为68250美元,女博士为61000美元。从事科学工程类博士后研究的男博士为45000美元,女博士为43625美元;从事非科学工程类博士后研究的男博士为48000美元,女博士为48114美元。在不同行业领域就业的博士薪酬,也存在差异。例如科学工程类博士在学术界的平均薪酬为63000美元,在工业界为100000美元,在政府机构为80336美元,在非盈利机构为85000美元,在其它和未知行业为60000美元。非科学工程类博士在学术界的平均薪酬为60000美元,在工业界为90000美元,在政府机构为80000美元,在非盈利机构为67250美元,在其它和未知行业为72000美元。
考察美国的博士教育情况,有一些问题确实值得人们思考。第一,中国的博士教育还处在发展阶段,更高质量的博士教育是值得推崇的长远战略目标。政府、行业、组织、机构和其中的从业者,都应该为此付诸行动和更大的努力,并持之以恒。第二,中国博士教育的规模、速度和质量提升应该齐头并进。第三,中国博士教育的专业设置应该更多地考虑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实际需要。第四,中国博士教育的财政投入应该逐步增加,包括多渠道的投入,同时要加大对博士生个人的经费投入。第五,中国博士教育中的留学生教育,应该在加大选拔真正优秀生源力度的同时,对那些确有真才实学的博士毕业生可以采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他们留下来,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