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生物技术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日期:2018-12-18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第十二期pp27-29

字体:【

  吴函蓉1,夏凡2,杨力1,徐鹏辉1

  (1.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生物技术具有“突破性、引领性、颠覆性”的显著特点,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带来深刻改变,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生物技术发展提升为国家战略。尽管面临难民危机、恐怖主义威胁和经济不振的困局,德国仍十分重视生物技术发展,一方面继续增加科研投入,强化科研体系建设,营造宽松的创新氛围,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另一方面着眼于国际资源,优化科技人才支撑政策,吸引全球顶级人才和科研后备力量,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国际合作。本文对德国生物技术发展总体情况以及德国为推动生物技术发展在战略制定、人才吸引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做法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新形势下加强中德在生物技术领域双边合作提出了建议。

  一、德国生物技术发展概况

  凭借雄厚的基础研究、优秀的创新人才队伍和良好的创新环境,德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一直处于世界前列。2016自然指数对各国在物理、生命科学和地球环境科学领域的排名显示,德国位居世界第3位。

  1.研究基础雄厚

  德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科研体系,教育研究部是德国生物技术主要管理部门。德国拥有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莱布尼茨联合会和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世界著名研究机构,其中马克斯·普朗克协会被评为自然2015生命科学前100强机构第4名。除此之外,德国拥有300多所高等学校,其中82所综合性大学设有与生物医学、农业或环境相关的专业,其中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和弗莱堡大学等7所大学排名进入自然2016生命科学前100强机构。

  论文产出名列前茅。2013—2017年5年间,Science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相关的生命科学领域,德国科研人员参与发表的科技论文占一半;2017年生物技术领域论文总量51,956篇,全球占比7.55%,高被引论文的国际排名为全球第3名。

  生物技术领域人才雄厚。从2009年到2015年,欧盟28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加36万人年,增长约14.4%,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增长最多的是德国,约7.9万人年。此外,德国始终关注优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每年大约培养3500名生物硕士生和1200名博士。

  2.研发投入逐年增加

  根据德国研究和创新专家委员会(EFI)2017年向联邦政府提交的研究、创新和科技能力评估报告,2017年德国总研发投入占GDP的3%,并明确了至2025年的研发投入要占GDP的3.5%这一目标(付红波、赵清华、李玉洁等,2008)。

  从政府层面看,德国在进行生物技术研发支出统计时将相关支出主要包含在“健康研究和健康产业”以及“生物经济”两个大项中。德国政府在这两个领域的研发支出近年来不断增加,在2016年超过了25亿欧元。从其所占全部研发投入的比例来看,这两个领域的投入稳定,一直在14%~16%之间浮动,始终属于政府研发支出中最重要的部分。

  除政府部门外,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是德国对研究和开发进行支持的重要机构。DFG对生命科学领域的资助额最多,2016年达到10.5亿欧元,其中又以医药类项目最为突出,已超过了6亿欧元,占全部生命科学领域资助额的63%(付红波、赵清华、李玉洁等,2008)。

  从企业研发投入看,德国生物科技领域的企业研发投入近年来不断增长,2016年为11.18亿欧元。其中上市公司对全部支出的贡献率曾一度达到85%以上(2013年),但从2013年起,私人生物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到2016年已经占到全部企业研发支出的40%以上,达到4.5亿欧元左右。相比之下,上市企业的研发投入变动幅度较小,一直维持在6.6亿欧元上下。

  二、多举措推动生物技术发展

  1.连续出台一系列战略、计划,不断优化布局

  德国2009年发布《德国国家生物质能行动计划》,提出持续推进生物质开发利用的总体战略设计及行动领域,重点扩大生物质在发电、供热和燃油生产3个领域的应用。2010 年,德国发布《生物经济2030:国家研究战略》,旨在通过整合能源研发计划、国家生物质行动计划等德国其他相关战略,共同发展可持续生物经济。2012年德国发布《德国生物炼制路线图》,用于支持德国糖与淀粉、植物油脂和木质纤维素(纤维素)等的生物炼制技术等重点技术领域。2013年,德国发布《国家生物经济战略》,将发展生物经济提升为国家战略,主要围绕增加可再生资源的生产和供应、加快技术与产品的创新、通过智能化价值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切实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在全球背景下发展生物经济等方面,并积极融入欧盟的生物经济战略。2014年,德国发布《国家生物经济政策战略》报告,报告目标为通过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德国在经济和科研领域的全球竞争力。

  2.营造良好企业发展环境

  德国除了通过各种计划引导和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还通过法律形式来提高企业进行生物技术相关研发的积极性。德国议会于2000年通过了《可再生能源使用资助法案》并于2004年再次修订。法律规定政府对再生能源发电新设备投资进行补偿,对生物能源和混合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及小型沼气设备等给予补贴,对生物动力燃料免征矿物油税,要求石油公司在柴油中掺入5%生物柴油。以上措施使德国生物能源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球使用生物柴油量最多的国家。

  此外,德国实施旨在减少企业研发人力成本的税收措施,从应纳税额中直接扣除研发人员的工资税和社会保险额。实施这类激励措施的目的是在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支出的同时,激励企业增加研发人员的数量,鼓励短期内还不能赢利的企业利用该政策开展研发活动。

  3.加强生物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德国2014发布《国家生物经济政策战略》报告提出针对高度专业化及网络化的生物经济,通过职业训练与学徒制扩建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德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此外,德国在吸引生物科技人才培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联邦政府每年拿出1.8亿欧元,在高校设立“青年教授”岗位,为国内外30岁左右的优秀人才包括生物科技人才,提供独立开展研究和教学工作的机会,吸引优秀青年科学家在德工作;二是通过德国研究协会的“博士生班”项目和马普协会与大学合作的“马普研究学校”项目,扩大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增强科研和教育国际化程度;三是通过实施以业绩为导向的工资制度和灵活的工作时间政策,促进优秀人才在科技和产业之间的流动,加速新成果的转化。

  此外,德国教研部设立专门的BioFuture竞赛计划,列支6000万欧元资助青年科学家小组从事生物技术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化学、物理、数学、信息学、工程科学和纳米技术等)的研究,青年科学家小组所在的大学或研究机构为科研项目提供必需的实验室和其它基本设施。每个项目资助期限5年,资助额一般为150万欧元左右,以促进基础创新,形成跨学科竞争优势,为产业界和科学界培养年轻科研力量。

  4.注重国际合作

  国际化是德国政府科研创新政策的一个重点,主要围绕两个中心开展:一是面向整个科研体系的国际化,包括科研机构、高校、中介机构和企业;二是通过科研市场化和营造欢迎外国科研人员的氛围,提高德国作为科研创新高地的国际知名度。

  为了加强国际合作,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至2009年,德国联邦教研部为德国的生物技术企业提供最高达1000万欧元的研究资助,用于全欧洲的合作项目,希望以此来确保德国生物技术在欧洲的领先地位,并使年轻的生物技术企业通过合作掌握国际先进技术,以便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竞争能力;德国还与英国、荷兰、挪威、奥地利和西班牙等国共同启动了经费总额为2400万欧元的“SYSMO”计划,要求每个项目都必须有3个以上国家的研究人员参与研究工作,其中德国联邦教研部将为参与该计划的德国研究组提供800万欧元的资助;2008年德国教研部列支1000余万欧元,与中国科技部合作共同实施“中德生物技术青年科学家小组”计划,促进中德双方的青年科学家进行合作创新研究,第一批将支持6个合作小组的研究工作。

  三、对华合作活跃

  中国是少数几个与德国建立政府间磋商机制的国家之一,且中国是德国在国际科技合作方面投入最多的国家。近年来,在中德政府间磋商机制的框架下,生物技术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1.搭建中德生命科学创新平台

  2011年6月28日,中德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教育研究部关于建立中德生命科学创新平台的联合声明》(王敬华、赵清华,2015)。受科技部委托,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作为中德生命科学平台中方牵头单位,与德国工程师协会(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 VDI)于2016年9月召开“生物医用材料”研讨会,并就生物医用材料领域“2+2”国际合作项目指南内容达成一致意向。2018年3月,德国教研部和中国科技部先后发布了联合研究项目指南,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开展联合资助。

  2.出台《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中国战略(2015—2020)》

  德国教研部于2015年制定《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中国战略(2015—2020)——与中国研究、科学、教育合作的战略框架》。该战略确立德国联邦教研部对华合作的行动领域和合作措施,就关于未来与中国的合作定义了9个行动领域,其中行动领域6为加强生命科学合作。该战略详细阐述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对华合作的现状、操作思路以及具体措施,是后续对华开展合作的指导纲领。

  四、加强中德生物技术合作的建议

  当前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中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亟需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而德国面临内外压力,正在积极拓展国际资源和市场。中德科技合作基础好,前景广阔,应抓住机遇,不断深化双方生物技术领域合作:一是不断加强中德生命科学平台的合作,在前期开展生物医用材料联合研究的基础上,凝练新的合作方向;二是加强中德高校间机构性战略合作,构建涵盖项目合作、人员交流、信息共享、基础设施研发的科技创新合作体系;三是推进双方大型跨国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促进我国本土企业快速成长;四是应强化中国在合作框架下的主导作用,加快培育满足新形势需求的科技创新合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人才国际化水平。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