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从高校实验室到产业园区的“最后一公里”—临港集团与上海交通大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实践

日期:2018-09-19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第九期pp.48-52

字体:【

  文/袁国华 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高校是知识源头和创新高地,也是原创技术成果的重要策源地。上海大院大所很多、人才济济,把高校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化产品,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独特优势和潜力所在。临港产业区是上海科创中心的主体承载区,坚持以国家重大专项为导向,始终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和脉搏,形成国家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大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设备等高端产业集群集聚,是国家产业能级最高、相关配套最好、人才最为集聚的先进制造业园区。临港集团是临港产业区的开发主体,在长期的园区开发中,越来越深刻感受到,没有国际一流大学的研发支持和人才支撑,很难建成国际一流的产业园区。临港产业区产业方向与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重点学科布局具有高度一致性,把上海交大的科研成果优势、集团的专业服务优势,以及临港地区的政策优势、产业区的产业承载优势结合起来,产校融合、研转并举,能够产生更大的“化学反应”,推动产业链向创新链拓展、向生态链延伸,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有效提升产业的策源力、集聚力。

  一、 合作背景

  1.起步阶段

  临港集团与上海交大合作结缘于航空发动机检验检测中心项目。航空发动机和重型燃气轮机是装备制造业的“心脏”,被誉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2014年,受制于研发场地等因素,上海交大航空发动机研究院积极寻找承载空间;临港产业区布局了上海电气、中航商发等动力行业领军企业,正在推动国家“两机”重大专项落地,健全产业链条,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为此,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研究院相关大型科研设备搬到临港,搭建“航空发动机基础”“测试验证中心”“设计、分析和研发”“流程管控体系”和“材料与制造工艺”等六大平台,承担首批国家立项“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科研专项中的4项。同时,与中航商发共建“叶轮机气动传热联合UTC”,研制CJ1000AX复合材料叶片,将在C919适航取证关键测试技术、CJ1000A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舰载燃气轮机部件级研发测试领域,为中国航发、上海电气、中船重工等企业,提供测试技术服务和研发支撑。目前,该项目第一期投资达到1.23亿,临港集团支持2500万,主要用于房租和装修补贴;临港管委会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了2425万,上海电气和中航商发也以项目合作方式投入了资金。

  2.发展阶段

  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落地临港地区推动双方合作加快发展。2015年,落实全市科创中心建设意见,临港地区要建设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在前期良好合作基础上,借鉴航空发动机检验检测中心建设经验,双方都愿意全面加强合作,将体现上海交大学科优势、具有市场应用前景、与智能制造紧密相关的7个研究所转移到临港地区,在此基础上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由林忠钦院士担任首任院长。重点开展传感与物联、基础零部件、工业机器人、控制软件等核心装备部件研发,推动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攻关、前沿技术展示和成果示范运用;把上海交大教师的成熟科研项目转化出来,成立独立公司法人,落户到临港产业区,走完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2017年,以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为基础,建立了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和转化平台,成为全市18个首批研发和转化平台之一。

  二、 初步成果

  基于共同的价值追求,临港集团与上海交大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孵化了以“五朵金花”为代表的一批项目,在全市集中度和显示度不断提升。

  1.民用航空发动机测试验证中心项目

  为对接国家“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重大专项,上海交通大学将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研发实验平台落户临港产业区,率先建成国际先进水平的民用航空发动机、重型燃气轮机测试验证中心。获批“燃气轮机与民用航空发动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承担首批立项“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4项课题,与中国航发紧密协同,共建“叶轮机气动传热联合UTC”,合作研制CJ1000AX 复合材料风扇,合作开展CJ1000AX 和CJ2000 增压级实验验证。未来,将服务中国航发、中国重燃、上海电气等国内骨干行业企业,成为国家航空发动机气动声学、复合材料风扇研制、航空发动机适航技术等领域不可或缺的研发力量。

  2.汽车动力总成高端加工装备国产化与智能制造系统验证示范基地项目

  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量、销售市场,但是中高档动力总成加工技术、装备与生产线完全依赖进口,投资和维护代价高昂,是严重制约我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卡脖子”问题。项目发挥上海交大机、电多学科综合优势,并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突破我国汽车工业动力总成高端数控加工装备国产化的瓶颈,创建动力总成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技术、新标准并实现产业转化,带动数控系统、功能部件、机器人、大数据等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形成我国汽车行业高端数控加工与智能制造技术产业化应用的示范标杆。

  3.燃料电池金属极板制造项目

  致力于燃料电池关键部件的研发与制造,在金属双极板构型设计、超薄金属板精密成形、高速激光焊接和高性能纳米复合涂层等方面拥有10余项发明专利,是国内第一家燃料电池金属极板专业制造企业,打破了国外汽车公司的封锁与垄断。目前,正在建设国内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极板生产线,其产品在上汽集团、新源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中船重工、东方电气、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等国内主要企业批量应用,已累计为客户提供超过10万副,占据国内燃料电池金属极板市场90%以上。2017年底,公司按照2亿元的市场估值完成了A轮融资(融资方有同创伟业等)。

  4.核电装备测试验证基地项目

  着眼我国大力发展核电的重大需求,联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建设蒸汽发生器汽水分离器热态试验装置、大型高温高压水通用试验装置、小型反应堆整体性能试验装置,技术和参数水平国际领先,承担科技部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重大专项、国防科工局军用预研等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为小型智能反应堆以及第四代核能系统原创性技术提供孵化器和验证平台,为国内外核电研发机构和核电装备制造商提供装备测试验证技术服务,成为我国核电型号、产品的研发引擎。

  5.轻合金材料及制品智能热制造项目

  建设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临港基地,将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科研成果在临港基地进行落地转化,实现热制造的智能化、绿色化、轻量化,首期将引入“镁氢能源大航程无人机”“复合材料环保回收”“关重件绿色智能铸造”“智能旋压技术与装备”“可降解镁基医用耗材”等5个项目,逐步成立项目公司进行企业化运营。其中,2017年底,“镁氢能源大航程无人机”项目按照8000万估值完成A轮融资(融资方有国鸿氢能等),与神华集团、以色列化工等达成合作意向,今年将有实质性进展。

  除了“五朵金花”以外,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还在孵化燃料电池膜电极、燃料电池系统总成、无人智能制造车间、巡检与处置机器人、智能制造实训装备等一系列新兴项目,正在逐步走向产业化。成立工业服务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成了和上海汽车、丰田纺织、上工申贝、海康威视、安吉智能等多家企业的项目需求对接,工业视觉在线检测技术及其针对汽车零部件、散乱零部件机器人抓取识别系统,在3家企业得到应用;穿戴式感知与互联网+健康诊疗系统通过国家检测机构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测试,进入医院临床验证阶段;汽车焊装质量监控及大数据分析系统,获得国家质检3C认证,在上汽国内的2家工厂批量上线应用。

  三、经验与做法

  制约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化的因素,不仅包括技术问题,也有体制瓶颈,涉及到产学研用各个链条。破解这些瓶颈难题,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站位,拿出最大的勇气和智慧,以成果转化落地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聚焦政策资源,破解科技成果向市场产品转化难题,打通“最后一公里”。

  1.成立公司制的产业转化平台

  双方共建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作为上海交大的校外科研基地;同时成立上海交大临港智能制造创新科技公司,作为运营主体,形成“一个平台、双重体制”。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是上海交通大学在临港的“校外基地”,学校派出人员既能享受学校平等待遇,又能探索不同于高校的“创新技术为源,产业应用为本,模式创新为魂”的体制。“创新技术为源”就是研发技术遴选,要选择学校实验室最具实力和产业应用前景的项目进入研究院。“产业应用为本”就是研发技术目标要明确,就是3~5年要有明确的应用需求和对接企业,能够产业化。“模式创新为魂”就是实现人员多元化,形成“教授领军人物+工程开发队伍+工程服务队伍”的综合性工科应用队伍;实现资金多元化,积极申请政府资金,广泛吸纳社会和市场资金,拿到市场化资金后,成立项目公司,逐步脱离研究院平台,走向市场化。

  上海交大临港智能制造创新科技公司(以下简称“智创科技公司”)由上海交大与临港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尽管不实际运营,但是能够以公司名义,承接临港集团的产业服务功能。一方面,帮助学校科研项目对接行业、企业技术需求,验证项目市场可行性;另一方面,帮助教授进行项目产业化落地,提供厂房装修、手续报批、注册选址等专业服务,开展成果孵化、产品中试、产业化项目公司的扶持支持活动,弥补教授这方面经验不足的“短板”。

  2.推动以项目法人制形式进行产业化

  如果说研究院是转化成果的蓄水池,项目公司就是转化主体,一旦研发技术被市场认可,就从研究院平台毕业,成立专门的项目公司。一是坚持“团队控股、平台入股、社会参股”,建立混合所有制项目公司,以项目技术拥有者为主的科学家与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企业家联合组成运营团队,成立合伙人公司,持股比例一般不低于60%;智创科技公司作为平台公司入股项目公司,持股不高于15%,其他股份开放给市场和社会主体,确保创始团队的经营主导权,同时调动社会主体积极性,导入发展资源。比如,智邦汽车动力总成项目,聘请原上市公司南通机床厂的董事长作为总经理。二是推动智能制造研究院平台依法合规把知识产权转移到项目公司,根据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和上海交大相关规定,技术团队以项目公司作为主体,通过评估、公示或挂牌等流程合法取得技术发明的所有权,并作价入股到项目公司,从源头上消除未来资本证券化可能产生的道德风险和法律纠纷。三是明确智创科技公司股权退出的路径,项目公司孵化发展到市场化阶段,明确智创科技公司完成孵化和加速使命,相关股份进行市场化退出,避免国有体制在公司未来发展中可能带来的掣肘因素。比如,对智邦汽车动力总成项目,临港集团与管理团队约定,在2020年底委托第三方对项目公司进行后评估,若评估后认为未完成可行性报告的相关经营目标,管理团队公司承诺将按“股本金+股本金的同期银行利息”或者“股权评估值”孰高原则回购平台公司股份。

  3.多渠道筹集资金支持项目公司起步发展

  临港集团成立了科创和产业发展办公室,从预算制度上明确,每年拿出利润总额的10%,用于支持科创产业发展,主要用途是支付厂房房租和装修补贴。2017年,集团对智邦汽车动力总成、燃料电池极板项目支持资金共计4210万元。同时,帮助智能制造研究院和项目公司,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专项扶持资金支持,“五朵金花”项目累计申请国家04专项、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上海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专项、临港地区智能制造专项资金超过3.6亿,其中,仅智邦汽车动力总成项目就获得国家04专项资金、临港管委会智能制造产业专项资金支持,资金总额超过1.4亿。集团还帮助航空发动机检验检测中心等项目向人保局申请实训资金超过8800万,既面向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和航空发动机装配技术的企业,开展紧缺人才专业技能培训;又帮助项目公司购买设备,缓解建设初期设备投入带来的资金压力。

  这样做,一方面,通过把项目上升到国家和市里的重大专项,相当于让国家和市里帮助集团对项目进行了遴选,集团用自有资金对具有国家和上海战略意义的项目进行补贴,避免了道德风险,控制了经营风险,又体现了国有企业的作为;另一方面,对于项目公司而言,把国家和市里的重大专项经费用到了产业化环节,既改善了企业研发费用的结构,最大限度解决自我筹资的难题,又把好钢用到了刀刃上,提升了国家和上海重大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4.精心呵护项目公司和专业团队的成长发展

  临港集团以智创科技公司名义,承接政府相关扶持资金,推动知识产权的转移确权,进行品牌经营、基金融资、项目投资,架起上海交大科技成果向临港产业园区集聚和转化的桥梁,当好转化成果加速器和倍增器。上海交大明确临港智能制造研究院及孵化项目是校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师在临港取得的科研成果等同于在学校内取得,减免其教学和科研的考核指标,学校已有的相关科研仪器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转移到临港地区;对于在临港从事科研转化的教师,其经历和成果体现在职称评定上,免除教师后顾之忧。上汽通用订购了智邦的生产线,上汽集团燃料电池车采购治臻项目生产的金属极板;临港管委会、上海市供电局免除相关项目电压增仓费,以教育用电电价供电,降低能源使用费用。

  走通从高校实验室到产业园区的“最后一公里”意义重大,克服“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和堵点任务艰巨,需要得到方方面面的理解和支持。从国际通行技术成熟度标准体系来看,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分成9级,1~3级阶段主要在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完成;5~9级阶段由于技术、产品逐步成熟完善,比较容易吸引创投资本进入;把基础研究变为产品雏形的3~5级阶段,由于存在较大风险而缺少资金进入,是产业化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近期中美贸易战,再次说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研发。上海交大和临港集团合作,就是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在“大国重器”上精准发力,弥补薄弱环节和关键短板,争取有所突破、有所贡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需要社会方方面面贡献智慧和力量,临港集团和上海交大还将在科技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道路上不断努力求索、积累更多经验。

  【关于作者】

  袁国华,现任上海临港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上海临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华东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会计师。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