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骆大进(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尊重科技创新的区域集聚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的创新发展路径,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的时候,希望上海进一步整合本地资源和国内资源,在推进科技创新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进军。这是一项国家战略,也是上海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上海举全市之力推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
一、内涵与目标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要学习借鉴硅谷、纽约、伦敦、特拉维夫、新加坡和北京、深圳等地的先进经验,但又没法简单拷贝。因为基础条件不一样、文化基因不一样。上海特点是什么?如何基于上海城市基因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各方面评价也不一样,有些创新城市的榜单中,上海排名不尽如人意,也有些智库看好上海,如毕马威年初发布的报告认为,到2020年最有可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十个城市(不包括硅谷地区),上海第一,纽约第二。
上海市委、市政府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经过一年时间的深入调研之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22条)。奋斗目标就是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简单理解,就是要在上海涌现出或者集聚标志性的人物、机构、企业。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已经形成了系统的规划和部署,包括“四梁八柱”+一套制度+一批项目。“四梁八柱”,如果画成一张图,就像一座金字塔。底层是全社会创新创业氛围,要大力弘扬创新文化,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基础。第二层是科技创新集聚区,创新是需要浓度的,上海集聚了不少科技创新资源,但还远远不够,需要提高集中度和显示度。第三层是创新功能性平台,通过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和融合,发挥最大效应。最上面一层是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张江地区建设世界上最集中、最高水平的光子科学领域基础设施群,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建设科创中心,要举科技创新中心的旗帜,但是要打体制机制改革的牌,就是要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契机,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此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要做引领性的工作,需要布局实施一批战略性、前瞻性的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和项目,包括策划发起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
二、创新载体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家关注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总部从远郊搬到城市去,麦当劳搬到芝加哥市中心了,GE也把总部迁移到了波士顿,谷歌现在最大办公地在纽约。其中一大原因就在于城市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这是一种重要的趋势,也增强了我们建设科创中心的信心。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国际化程度高,商业发达,资本多元,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具有推进科技创新的有利条件。根据我们日前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创新和科技正成为上海的重要标签。但是上海也面临很大的挑战,包括人口、资源、土地、安全等底线,可建设用地已接近极限,现在是减量化的问题,常住人口2400万对城市治理的要求非同寻常。我们访谈了许多外资投资企业,上海商务成本高,为什么到上海来?他们首选的是上海的创新生态。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资源环境,还包括城市的宜业宜居。因此上海要集中着力建设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全力发展科技创新集聚区。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并不仅仅是在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更是基于长三角地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区域之一,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要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高度协同的优势条件,建设长三角创新网络,加强创新协同,提升创新效率。
三、创新主体
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更重要的是谁来创新,创新主体是谁。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首先要解决好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的根本问题。创新主体多元化,不同主体其动力机制也不相同。我们要重点关注三大主体三种动力机制:科学发现,好奇心驱动,要呵护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发挥科学家的主体作用;技术创新,市场利益驱动,要发挥企业家主体作用;战略意志驱动,要落实政府的主导责任。对此,我们要研究制定完善创新制度安排,以制度创新保证科学家能够静心科研,企业家通过创新能够获得更大回报。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关键在于体制机制改革。去年两会之后,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点,重点围绕六个领域(政府管理制度、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收益分配制度、创新投入制度、创新人才发展制度、开放合作机制),力求在2—3年内取得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改革经验。
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企业是当务之急。对上海来讲,最大的短板之一是缺乏创新型、领军型的企业。中关村有很多知名创新型企业,深圳也有一大批创新型企业,许多人说上海错过了互联网时代,也是说上海缺乏BAT这样的龙头企业。现在上海关键是要营造培育新的领军企业的软环境,把握下一轮变革机遇。
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过程中,政府的重要职责是驱动创新。退,对于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减少对具体项目的选择和企业创新的干预;放,凡是市场机制能够实现或有社会组织能够替代的服务功能,主动转型、为之腾出空间,并给予必要支持;进,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抓战略、抓重大、抓前沿、抓基础;变,减少政策预设,不简单用旧思维和标准对创新活动作取舍,让更多创新创业主体参与竞争。政府要做创新风险的积极承担者,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真正做到相信市场、尊重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共治。
四、创新资源
去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上海参赛数量全国第一,达到了6921项(家)。具体分析这些参赛项目和团队,一是创业高峰期在38岁,这跟中关村、深圳有区别,上海创业者年龄更大些,或者更加务实一些,很多是白领、金领出来创业。二是创业项目中三分之二是硬科技的项目,比例可能是全国最高的。三是具有海外背景的团队占了五分之一,国际化程度最高。
上海的创新资源从哪里来?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国际化是上海的重要特征。当前,上海拥有自贸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的独特优势。在面对跨国公司从全球生产网络布局转向全球创新网络布局的新竞争形势,上海有条件也有责任不断深化“三区联动”,通过制度创新的先发优势,集聚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加快推进科创中心,着力增强创新能力,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
创新最宝贵的资源是人才资源。上海是国内人才高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各类人才,然而,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人才队伍还存在结构性矛盾。以汤森路透集团2014、2015、2016三年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为基础,中国科学家占总数的7.4%,其中上海入围科学家人次占全国10.03%,仅占到全球的0.66%。上海拥有优良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创新改革试验条件、一定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环境,完全可以在重大领域方向上,做出战略性投入,集聚高峰人才,做出引领世界的创新成果。
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基础还是在于创新生态,归根到底还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进行全面的生态构建。上海有优势,但还需要加倍努力。
2017年9月14—15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举办的“中国科技论坛·创新驱动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骆大进发表演讲。本文根据演讲速记稿整理,经作者审定。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