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基础研究经费5%已成为中国特色的“规律”

日期:2017-11-27        来源:《科技中国》2017年第十一期p31-32

字体:【

刘 立/(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锐科技》公号2017年10月10日发布了“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其中,全国基础研究经费8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历史地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近一二十年增长非常迅速,比如从2005年的131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716亿元,年均增长%以上。
       但是,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从1990年以来却长期稳定在5%左右,可以说形成了“超稳定结构”。

       与国际比较,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美国为16.5%(2013年),法国为24.4%(2011年),而我国则为5%,只有发达国家的1/3~1/4。

       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5%(简称基础研究5%)这个“实事”,及其国际比较,多年来被科学家拿来“说事”。比如,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出,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例长期过低。《人民日报》发文,“基础研究经费,该涨了!”《中国科学报》发文,“基础研究经费:学界一片“涨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朱志远教授向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提问,“我国研发投入本来就比较少,2015年大概占GDP不足2.2%;而基础研究经费在研发投入里只占4.7%,美国是15%以上。”(转引自张晔,2016)
       基础研究5%这个实事,也为我国高层领导人关注。比如刘延东副总理指出:2014年,我国基础研究投入626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4.7%,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刘延东,2015)
       基础研究5%这个实事,也为国际科学共同体所知晓。比如笔者曾被瑞典同行问及,你们基础研究只有5%,为什么这么低?近年来,基础研究5%这个实事,在国际顶尖期刊如NATURE,SCIENCE上广为传播,如:Van Noorden(2016),
Yang(2016),Sun & Cao(2016), Hao(2016)。
       然而,正是我国这个只有发达1/3~1/4的基础研究5%,支撑着我国基础研究的快速发展。仅从论文数量上看,我国SCI论文已跃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科学论文在Elsevier's Scopus数据库中的份额从1997年的2.5%上升到2015年的18.9%(Yang);我国已成为全球高质量论文第二大贡献国,而且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万钢,转引自唐婷等)。
       从这些“实事”,我们“求是”,可以说,中国基础研究5%,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基础研究发展的“规律”。 笔者2010年即提出中国基础研究5%规律说,这个5%规律说,经历了7年的实践检验。
       然而,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政府为增加基础研究的投入该做的都已做了,包括大量增加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大量增加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的投入,大量增加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投入,但是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却长期徘徊在5%,怎么也上不去。而且跟国际比较,“面子”上很过不去。而正是这5%,支撑着我国基础研究“又快又好”的发展。这是一个谜,本人称之为基础研究“5%之谜”。
       一些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试图破解这个基础研究“5%之谜”。科技部党组书记、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指出,基础研究4.7%是指用于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研究项目的净投入,但是如果把中科院和高校的事业费算进去,就远远不止了。目前,仅中科院每年的事业费就达200多亿,高校则更多。据统计,2015年全国教育经费投入约占GDP的4%,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向各个高校。“把这一块算上就不是那个比例了,”王志刚说,“只有统计口径一样才能比较。所以,如果跟美国比基础研究投入,我们就存在一个少算的问题。”(转引自张晔,2016)
       孙玉涛和曹聪在NATURE发文指出,中国的R&D统计未把大学教师和博士后的薪水计入在内,而在其他的国家这是R&D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大型科研设施资本投资和它们的运行经费,在许多西方国家,通常被称为固定研发成本,但在我国的R&D统计中则未被计算在内。文章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约为官方统计值4.7%(2013年)的两倍。(Sun & Cao,2016)
       张先恩等(2017年)提出一种假设,中国财政基础研究支出在世纪统计过程中被低估,需要回调。
       由此看来,我国的R&D(含基础研究)统计虽然努力做到“与国际接轨”,但也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存在着若干“缺失环节”。然而,要改变现有的、持续了很多年的科技(含基础研究)的统计指标,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个人建议,继续保持现有科技统计的“路径依赖”,但可以估算出一个基础研究经费及其比重的“修正值”,作为补充和参考。
       总而言之,在中国特色的R&D(含基础研究)统计下,我国基础研究5%已成为中国特色的“规律”。笔者预计:如果不对R&D(含基础研究)的统计指标进行重大修正,即使基础研究经费总盘子不断做大,这个“5%规律”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等科技政策文件,均未见把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的比重要达到的目标值(比如到2030年达到10%)写进去,部分原因可能在于此。比如,《“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对基础研究经费的政策表述是: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大幅度提高。
       另外,程津培院士2016年两会期间讲述了一个把“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从政策文件中删除的“空欢喜”故事:“这本‘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我来开会之前看过另外一个版本。那个版本里,在‘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是‘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程津培当时兴奋了好大一阵,专门拿笔记下来。然而,两会期间正式下发的规划纲要,已经删去了这句话。“这句话没了,一定有没了的道理。只是我有点恍惚,开始怀疑自己当时是不是真的看到这句话。”笔者认为,拿掉“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的道理,可能就在于基础研究5%已成为了中国特色的规律,会持续多年保持不变。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