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刘冬梅:成渝经济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日期:2025-01-20        来源:《经济日报》2025-01-18

字体:【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决策部署,明确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这一任务。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复《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总体方案》,提出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

经过5年发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双城经济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创新格局加快形成。2023年,成渝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104.5亿元,比2020年增长33%;技术市场成交金额达到2280.3亿元,比2020年增长6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科技集群百强排行榜显示,成都、重庆分别从2020年的全球第47位、77位,跃升至全球第23位、39位。《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显示,成渝地区是我国科研综合排名前列的区域,成都和重庆分别排名全球第22位、40位。

高端创新要素加快集聚。目前,西部(成都)科学城、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深入推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落地运行,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中新(重庆)超算中心加快发展,布局建成超瞬态实验装置等11个大科学装置,两地累计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53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7万家,形成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集群。

创新策源能力显著提升。在肿瘤免疫、干细胞移植、觉醒睡眠与学习记忆等医学领域,镁塑性变形、金属强化、低能电子显微镜开发等材料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理论突破。研制发射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是太赫兹通信在空间应用场景下的首次技术验证,标志着我国航天领域探索太赫兹空间通信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科技产业化加力推进。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建成5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实施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60项,共同研制出5G通信射频芯片设计、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时速400公里高速列车节能辅助驾驶系统等重大创新成果并实现应用。共同培育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2023年,四川和重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了28.3%和32.2%。

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化。两地签订“1+6”科技创新合作协议,建成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两地大型仪器设备1.4万台(套)。联合出台《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与80多个国家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了科技交流合作,高水平建成“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109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

党的二十大作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对于优化国家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支撑科技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川渝两地将进一步携手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点。一是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项目,强化创新策源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创新成果。二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在航空航天、核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形成全球科技竞争优势,大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强央地协同和区域联动,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四是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成渝科技资源向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更大范围开放,加强与陕西科技创新合作,共同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五是积极推进科技开放合作。持续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技术转移等方面合作,构筑全球创新网络重要枢纽。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

文章链接:http://paper.ce.cn/pc/content/202501/18/content_307772.html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