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五年来,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从6.3万亿元增长至8.2万亿元,继2021年突破7万亿元后,再上一个万亿元台阶,占全国比例由6.3%提高到6.5%,“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特征进一步显现。
五年来,在亮眼的经济数据背后,双城经济圈的老百姓都有哪些可感可知的变化?成渝“双城”如“同城”的政策突破和创新又有哪些?
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完善
新年伊始,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硬联通”——交通的建设也按下了“加速键”。康渝段槟郎特大桥跨包茂高速连续梁前不久顺利合龙,为全线如期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西渝高铁项目建设也正加速推进,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七标一工区项目经理 李世铭介绍,西渝高铁与在建的成达万高铁等共同构建起成渝地区向外沟通连接的高铁主骨架。
李世铭:下一步我们将安全高效组织施工,积极运用智能建造前沿技术,确保修建一条安全、智能的出川出渝大通道,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关中平原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增强沿线居民出行便捷性、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来,重庆、成都“双核”联系及对外联通通道建设有序推进。水运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国土交通部主任、研究员潘昭宇介绍,以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为核心,以泸州港、宜宾港等为骨干,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总体格局正加快形成。
潘昭宇: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川渝共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首个航运枢纽——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正式通航,四川广元港到重庆港航行时间从平均15天左右缩短到7天左右。
百姓获得感大幅提升
最近,在重庆两江新区龙兴通用机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首条低空物流航线开通。重庆两江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广华介绍,该航线常态化运行后,每架次航班可搭载1.5吨货物,相比于传统货物运输方式,将节省一半以上运输时间。
李广华:这是成渝地区首次开展的跨省低空物流,在川渝两地之间架起了一座“空中桥梁”,为两地物流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将进一步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低空经济发展。
随着双城地区立体交通网络的日趋完善,双城老百姓的时间成本正在真实可感地大幅缩短。
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它实现了成渝高铁的公交化的票制运行,每天开行150对的这种成渝高铁,基本上都做到了公交化。第二个就是这种跨省际的公交,它目前已经开通了22条,使得两省市之间的通勤条件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每天有超过9万人次来享用这样一个公交化的出行。
除了交通,川渝两省市联合谋划便捷生活行动,实施两批次43项具体举措,2024年,又接续推出10大方面39个便捷行动事项,让“双城”生活更有“同城”体验。
尹稚:它已经有1.2万家的定点医院,2.9万家的定点药房实现了跨省的直接结算。同时老百姓关注的比如说公积金能不能互认互贷,能不能跨区域异地的缴存使用,这些问题都得到了非常好的解决。它有一个叫跨省市的养老服务地图,可以非常方便地给两省市的老年人在养老方面比较便捷地获取服务。
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形成
2020年1月,中央明确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遵循其中“创新中心”的定位,2023年,成渝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到2104.5亿元,比2020年增长33%,双城经济圈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稳步提升。那么,成渝区域在打造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取得哪些成就?又如何让人才留得住、动得起来?继续来听报道。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刘冬梅介绍,目前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实验室正在成渝地区加快建设,1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了优化重组,建成了11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西部科学城建设也在深入推进,目前已经累计建成了国家级的创新平台253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4389家。
经过五年的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排行榜显示,成都、重庆分别从2020年的全球第47位、77位,跃升至全球第23位、39位。
5年来,成渝地区还加快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刘冬梅介绍,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领域,成渝区域联合实施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60项,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
刘冬梅:到目前为止,成渝已经建成了5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3个国家级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培育形成了像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成为了西部重要的产业创新策源地。
城乡双向流动 让人才留得住 流得动
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的背后是人才的流动,如何打通跨区域人才流动的壁垒?成渝地区采取了户口迁移跨省“一站式”办理,川渝电子健康卡互联互通等政策。
提起人才流动,必须注意到,重庆和成都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其常住人口中,农村居民均占比较大。因此,城乡融合发展是成渝地区发展绕不开的课题。在城市新型城镇化的下半场,面对从城市返乡工作的人才,如何重新建立起他们跟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成为至关重要的根本问题。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表示,成渝在这方面的尝试已经列入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的典型案例库。
尹稚:像重庆积极探索了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农村组织的权益,同时也反向探讨了从城市下乡的为农村所需要的特殊人才,如何重新被吸纳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相关机制。成都也有一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他明确地做了一项工作,就是首批的“新村民”入乡助农,如何形成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全域的迁移政策。
一系列政策作用下,五年来,成渝地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人口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国土交通部主任、研究员潘昭宇介绍:
潘昭宇:2019—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常住人口由9600万人增长至9853.6万人,占全国常住人口的比例由6.9%提高至7.0%,共计增长了超过250万人,年均增长约60万人,增速也高于过去10年的年均的一个增速。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