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志刚 陈诗波
粮安天下,粮稳中国。
作为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和一个拥有13.6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从来都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2004年以来,通过实施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一系列支持保护政策,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有效地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种粮收益。但是,近年来,我国粮食市场持续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连续实施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政策,使粮食市场价格“托底”信号显著,粮价形成“只涨不跌”的预期,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及市场价格信号被扭曲;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进口压力日益加大;政策性库存越来越多,消化难度也越来越大;今后目标价格实施还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粮食调控的重点和关键,稳定市场预期,完善完成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对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增长都具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对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进行调整。例如,1990年建立专项储备制度,1998年调整国家粮食行政管理机构,2000年组建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2004年实行全面粮食市场化改革,2005年、2008年分别对主产区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这些制度和政策调整对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值得重视的是,近几年粮食调控机制在不断强化的同时,也出现了明显的溢出效应。主要表现:在粮食价格无法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从而导致市场的扭曲,国有粮食流通企业生存状况堪忧而改革动力不足,主产区政府抓粮吃亏从而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可以说,在新形势下,粮食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的环境越发复杂,粮食宏观调控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针对这些问题,余志刚博士和陈诗波博士对粮食宏观调控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先后承担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一项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实地调研成果。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正是他们近期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这本书从粮食宏观调控体系的构建入手,重点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粮食宏观调控的经济主体行为、粮食供需预测、政策对粮食供给和价格的影响、调控的成本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等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了粮食供给短期无虑、长期堪忧;托市政策虽然保障了粮食安全但加剧了主产区“憋粮”行为;粮食生产成本较高、效率低;不同粮食政策存在一定的“抵消”效应等结论。提出要加强科技投入,实现单产增加;改造中低产田,增加播种面积;利用国际市场来保障供给、稳定粮价;从需求侧调节粮食供求关系;实现粮食宏观调控的市场化导向、减少行政干扰、降低调控成本、提高调控效率等政策建议。
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是,采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分析粮食宏观调控问题。例如,运用变参数的PANEL模型对“憋粮”问题进行计量分析,将复杂的“憋粮”行为影响因素进行量化研究;将传统的ARIMA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结合起来,运用ARIMA-GRNN 模型对粮食供给和需求进行预测;将适应性预期模型引入政策对粮食供给的影响中,不仅分析了政策对粮食供给的长期影响,还分析了农民对粮食供给的短期调整能力;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分别构建了粮食价格波动指数并进行分析,采用HP滤波法,将粮食价格的趋势性变化和波动性变化分离出来;采用DEA方法分析粮食宏观调控的成本收益之间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等指标,得出综合效率逐渐降低的结论。
当然,本书大篇幅使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的同时,也反映出本书的“理论性”研究略感不足,尚需对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可喜的是,两位作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目前他们正在黑、豫、鄂、赣等粮食主产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这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也是农经学者必修功课。最后,希望两位年轻的学者继续深入实际调研、勇于探索创新,拿出更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是为序。
程国强
2014年12月6日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