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研项目管理智能化,提升我国创新治理水平

日期:2021-05-25        来源:《科技中国》2021年第五期pp.12-14

字体:【

  韩军徽1,杨晶1,黄鑫2,李哲1

  (1.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2.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会特别强调,要重视运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水平。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在创新领域的延伸,科研项目管理则是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项目是科研活动的主要组织方式,是将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机构等要素整合起来实现科技进步的基本形式。当前,我国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是在工业化时代建立起来的,这种方式需要根据数字时代的要求进一步演化、完善。因此,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推动科研项目管理智能化,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一、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迫在眉睫

  科研项目管理事关科研项目研究质量与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对我国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有重大影响。当前,面对科研范式的转变、大国间博弈的升级、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的要求,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迫在眉睫。

  (一)适应新的科研范式的需要

  当前,由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所推动的数字化转型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为深刻的转变之一(OECD,2019)。科学研究作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领域,也正在随之发生范式转变。虽然对科学研究是否将走向数据密集型的“第四范式”仍存在争议(李静海,2019),但日益明确的是,随着科研活动数字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数据将在科学研究中发挥越来越核心的作用,并成为新的科研范式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范式转变,对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科研项目管理必须提升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大规模数据,逐步实现智能化。

  (二)赢得大国间博弈先机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大国间博弈不断升级,科技创新始终是大国间博弈的重要领域。科技创新领域的博弈,不单是投入规模、人才数量、计划(工程)数量等量化指标的竞争,更是科技创新治理能力的竞争,特别是科研项目管理方式的竞争。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之下,可以说,哪个国家能够加速科技创新治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哪个国家就可能几何数量级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从而在博弈中赢得先机。

  (三)推动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的内在要求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为深化政府科技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其中,“抓服务”要求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为落实这一要求,同时加强廉政防控,需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通过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分散、重复、低效等问题,寓管理于服务,切实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二、推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转变的几个重要方面

  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转变:

  (一)进一步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数字化

  近年来,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环节数字化水平较低。此外,有些环节通过上传扫描件等方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数字留痕,但所得数据机器可读性差、结构化水平低,不利于后续的分析处理。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首先要充分实现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数字化。从指南编写、评审立项、过程管理到综合绩效评价以及监督制约,每一个环节均要进行数字化留痕。在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推行无纸化,通过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完成各项管理操作。确实需要纸质版存档的,同步将纸质版内容上传至管理平台。同时,科研项目管理流程各环节的数字化留痕必须是机器可读的结构化数据,即数据是高度组织化、规则、完整的。例如,将纸质版内容上传至管理平台时,要借助OCR等文字识别技术转换为机器可读的文本数据,而不能仅是扫描件的形式。通过推动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数字化,科研项目管理各环节将不断产生大量数据。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分析是实现科研项目管理智能化的基础。

  (二)加强已有科研管理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与融合应用

  为支撑科研管理,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搭建了大量各类数据库,如项目库、专家库、成果库等,这些数据库为提高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对这些科研管理数据库的利用仍不充分。原因在于:一是各类数据库之间尚未打通,“数据孤岛”问题仍较突出;二是对数据库的利用较为初步,缺乏深入地挖掘分析。只有加强已有科研管理数据库的互联互通与融合应用,才能让这些数据真的“活起来”,进而实现科研项目管理的真正智能化。例如,在科研项目评审立项中,评审专家的选择至关重要。通过打通专家库与项目库、成果库,可以得到专家所参与项目和所产出成果等相关信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对专家相关信息与待评项目相关信息进行匹配,可以有效提高评审专家选取的准确性,并节省大量时间。这一方法在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的其他环节同样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

  (三)完善现有科研项目管理平台

  目前,我国已建有大量各类科研项目管理平台,这些科研项目管理平台对提高我国科研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这些平台已无法满足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科研项目管理智能化的迫切要求。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推动现有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的数字化进程。例如,将科研项目管理平台以及作为支撑的各类科研管理数据库迁移至云端,以扩展平台的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池,提高平台的存储和计算能力。再如,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的数据挖掘分析能力建设,通过集成更为强大的数据挖掘分析算法和工具,提高科研项目管理平台挖掘分析自身所积累数据以及各类科研管理数据库的能力。

  三、几项措施

  推动科研项目管理方式的转变是一个紧迫而复杂的过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适时修订现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制定适应科研项目管理智能化要求的制度体系

  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需要修订现行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细化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中管理流程各环节的具体执行办法。例如,在项目过程管理环节,应明确项目承担主体需按期通过科研项目管理平台提交的数据种类、格式及相应规范。项目承担主体不仅应提交进展汇报等总结性文字材料,还应提交具体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分析代码等项目研究过程数据。基于这些数据,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科研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并及时地进行相应调整。

  (二)设计用户友好的科研项目数据收集终端

  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需要提高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的易用性,特别是便于科研人员、评审专家、管理人员等科研项目相关主体及时、准确地录入相关数据。为此,应设计用户友好的科研项目数据收集终端。数据录入以科研项目为单位进行组织,相关主体可以在终端中加入自己所参与的若干科研项目。每个科研项目数据录入的种类、格式和规范等可以根据项目研究内容分别进行独立设计,以充分获取各种科研项目数据。此外,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科研项目数据收集终端除PC版外,还应设计移动版App,使相关主体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数据的录入。

  (三)尝试建立科研项目交流互动社区,确保不涉密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开放透明与交流合作

  按照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加大项目立项、综合绩效评价、资金安排和专家选用等的信息公开力度,始终是我国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要求。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信息公开的力度远远不够。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为提升我国科研项目管理的信息公开水平提供了新的契机。可将加强信息公开作为完善现有科研项目管理平台的重要内容。例如,可考虑在科研项目管理平台中嵌入科研项目社区栏目(双语版),为每个新项目建立独立主页,且主页之间相互关联。这意味着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项目相关数据就面向一定领域和一定范围开放,并根据项目涉密程度和类型对不同的使用对象赋予不同访问权限。如此,不仅能够主动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还能够促进国内外科研人员通过社区进行互动交流,从而有助于研究方案的不断优化。

  (四)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研发对科研项目管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的算法、工具

  虽然目前已有一些较为通用的数据挖掘分析算法、工具,但科研项目管理数据具有不同于其他数据的特点,科研项目管理也具有自身独特的要求。因此,应设立专门科研项目,面向科研项目管理的要求,基于科研项目管理数据的特点,研发对科研项目管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算法、工具。项目可委托在相关领域拥有较高研究水平和深厚研究积累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进行联合研发,在保障项目成果质量的同时,充分吸收各类科研活动主体的意见。

  (五)统筹推进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试点示范工作

  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科研项目管理方式无法一蹴而就,可首先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示范工作,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研项目智能化管理经验。在项目选择上,优先选择具有系统布局、涉及主体广泛、关乎国计民生的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在区域选择上,优先选取数字化资源积累较多、管理基础较好的区域,如杭州、深圳等城市;在领域选择上,优先关注公共性强、数据基础好的领域,如生物医药、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领域。坚持重点发展和强弱统筹相结合,整合资源力量,加快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智能化试点示范工作,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