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成效和战略思考

日期:2020-10-27        来源:《科技中国》2020年第十期pp.86-90

字体:【

  文/张淑萍(中共南京市委党校)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居于国家创新体系顶端的大型开放研发基地,是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核心力量。伴随我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国内汇聚科技创新资源的重点城市正在积极建设综合性科学中心。近几年,南京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积极创建综合性科学中心,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比国内已经建设运行中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尚有一定差距,亟待加强战略谋划和补齐短板。

  一、南京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基础

  南京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南京拥有59所高校,其中“211”大学9所,根据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的最新评估,南京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高校12所,其中6所高校的10学科全国排第一。拥有两院院士人数居全国第三。每万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数量均排在全国第二位。追踪全球82种高水准科研期刊所发论文的作者信息,《2018中国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发布的中国科研产出排名前十的城市,南京紧随北京、上海之后,排名第三。

  南京具有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2017年以来,南京在集聚全球的创新性人才、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实现持续性突破和数量沉淀。2019年,累计5名诺贝尔奖、图灵奖的得主,87名中外院士来宁创新创业,累计培育创新型企业家344人,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2862人。2019年,共有29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专利申请量103024件、增长4.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2545件、增长4.7%;专利授权量55004件、增长24.8%,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392件、增长11.7%;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8431件、增长17.4%。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9.26件,增长16.0%。PCT专利申请量1754件,增长89.4%。2019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856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591.25亿元,增长47.0%。

  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成效显著。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62家,增长50.1%,总量达4680家。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0家、国家级孵化器20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5家,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纳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型显示、下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均达到千亿级以上。随着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南京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9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年均提升1.2个百分点。

  经济实力雄厚,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方阵。南京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万亿城市俱乐部,2019年GDP达到14050亿元,增幅连续11个季度保持8%以上,连续五年跨5个千亿元台阶。2019年,南京GDP总量在全国大中城市、副省级城市、长三角城市、省内城市中分别排在第11位、第6位、第4位、第2位,经济总量接近全球排名第52位的国家水平。2019年,南京人均GDP突破2.4万美元,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在第8位,年均可比增长10.5%。同期,南京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91.6亿元,规模在全国万亿元GDP城市中位列第10位。

  人文底蕴深厚,是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历史文化悠久,有着7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建都史,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初步成效

  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意图是,主动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建立“颠覆性原理—变革性技术—引领性产业”全链条贯通式科技创新体系。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定位是,聚焦信息、材料、生命、环境等领域,集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和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汇聚国际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成为代表江苏和国家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和重要创新策源地。

  三年来,南京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科技创新基地和科技创新转化平台,转变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一是有序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未来网络实验设施项目,为信息网络领域的核心基础科研和应用创新提供平台支撑,为科研、产业与网络空间安全提供实验。开展信息高铁综合试验场预研,积极培育作物表型组学研究、生物医学大数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中国南极昆仑站天文台望远镜运维和科研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二是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聚焦未来网络、普适通信、内生安全等主攻方向,“1+3”项重大科研任务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公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在我国12个城市主干节点正式开通、全球首个大网级网络操作系统——CNOS对外发布、全球首个网络内生安全试验场正式开通。2020年未来网络发展大会发布多项重大创新成果,包括全球首个确定性广域网创新试验、数据驱动的B5G网络智能开放平台、长三角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开通。普适通信着眼解决5G芯片“卡脖子”问题,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CMOS工艺毫米波芯片。内生安全研究完成拟态调度器芯片架构设计方案,拟态仿真与测试系统已完成70%核心功能开发,已经面向全球开放了防御技术试验床。

  三是重点建设中科院麒麟科技城。推动和争取形成中国科学院、省、市三方共建模式,深化麒麟科技城30平方公里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加快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一院四所”迁建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载体建设进度。引导全市新增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向麒麟科技城集聚,将其建设成为引领南京东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

  四是加快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该中心围绕绿色产业技术攻关,布局绿色化工与先进材料、清洁生产与污染物资源化、污染联防联控与生态修复、流域标准与大数据智慧管控等重点攻关任务,攻关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

  五是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实行首席科学家制度;科研成果所有权实行实验室和个人混合所有,科研人员享有90%所有权;对科研资金和科研人员实行灵活高效的“专项资金管理”“薪酬管理”“聘用管理”机制。

  三、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短板

  第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性质、定位决定了其建设运行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南京科教资源丰富,基本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但是科教资源布局分散,缺乏类似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和合肥滨湖科学城等顶级创新高地,缺少被称之为“国之重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长三角地区拥有16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上海9个,合肥5个,南京1个,杭州1个。南京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0家和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9家,但是这些重点实验室的学科方向与南京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的战略研究领域匹配度不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供给不足,难以支撑颠覆性科学发现,是造成科学创新有“高原”无“高峰”的重要原因。

  第二,创新主体的创新力不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任务是科学发现,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于地方产业创新和城市创新。一流大学和学科、顶级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是获得颠覆性原理、突破性技术的创新主体,也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近几年,南京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名城,致力于培育创新主体、布局创新链和产业链、优化创新生态系统,不断积累和沉淀南京科技创新的优势,但是与京沪广深等城市相比,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尚有明显差距。一是学科优势与产业优势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南京一流大学的优势学科分散,没有形成集群发展优势,尤其是优势学科与城市产业匹配度不高。在宁高校38个“双一流”学科,与南京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仅占34.2%;19个A+学科,密切相关的仅占10.5%;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密切相关占40%,均大大落后于广州、武汉、西安等同类型城市。在南京“4+4+1”主导产业体系中,人工智能、未来网络、增材制造等一批未来产业亟需的“新工科”专业所需的科教资源供给严重不足且学科优势不明显。二是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园区与同类型城市差距大。2018年,南京高新技术企业4680家,数量远低于深圳的1.44万家和广州的1.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47.85%,远低于成都、深圳、厦门等城市。2018年,南京高新区在全国157家国家级高新区中仅列第20位。三是创新型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以院士队伍为代表的高端人才学科结构单一、年龄结构老化。46位在宁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专业领域与南京产业关联度较高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方向的中科院院士仅有10位,60岁以下的仅有2位。

  第三,创新生态系统不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为系统要素载体的复杂网络结构,旨在通过组织间的网络协作、汇集整合各类创新要素为各个主体创造价值,实现各个主体和网络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南京创新生态系统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政府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政策、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和以金融、科技中介组织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业不够发达。一是科技创新政策不够精准。在高层次人才购房、子女落户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政策不够人性化。二是科技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科研管理中重学历、重职称、重头衔的人才评价倾向和科技成果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的倾向比较严重,行政化科研管理制度向法治化“放管服”改革推进较为缓慢,压制了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三是南京科技服务业规模偏小,薄弱环节多。在科技服务业收入中,占大头的是研发设计类服务收入,而科技服务类中介收入微乎其微。2017年,全市列入统计数据的科技企业孵化器168家,在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收入中大部分是物业收入。科技服务业与京沪广深等城市差距明显,尤其是科技中介、技术转移和科技金融服务更是短板。创新生态系统不完善,阻碍了创新动能发挥和创新能级提升。

  四、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战略思考

  第一,错位发展,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体系。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涉及全局和长远,要加快出台规划方案,发挥高水平建设规划方案的引领作用,认准方向、持续投入、久久为功。遵循世界科学中心发展规律和学科集聚、空间集群的建设要求,南京须摒弃学科平衡发展思路,聚焦信息、生命、材料和环境四大领域,更偏重信息领域前瞻技术研究,与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形成错位发展、竞争合作。上海、合肥、南京可以共同打造学科领域优势互补、创新链上下端互补的长三角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构成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建议南京实施最具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攀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专项资金、重大专项等投入,打造学科集群的创新高地。

  第二,多方合力,将麒麟科技城打造成空间集聚、学科集群核心区。一是中国科学院、江苏省、南京市三方共建麒麟科技城。积极对接中国科学院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麒麟科技城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主动引入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及新型研发机构,争取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南京布局建设,加快形成以麒麟科技城为核心的“中科院系”创新资源集聚区。推动麒麟科技城与仙林、江宁大学城协同创新,共同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紫东科技创新带。二是高水平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学院。强化空间天文、资源环境和信息技术等学科集群发展,保持农业资源与环境、天文学学科前两名的优势地位,快速提升信息技术学科水平,成为独具特色、国内知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人才聚集高地。三是汇聚国际顶尖创新人才和团队。聚焦重点学科领域和战略研究任务,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大力吸引海内外顶尖科学家来宁设立全球领先的科学实验室、研究工作室等高端研究平台;支持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和重大创新载体精准引进一批扎根南京的国际一流人才与团队,提高南京本土创新能力;鼓励国际、国内跨国公司在宁设立和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发中心,形成国际化、高水平、跨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一流研究团队和高端人才的集聚态势。

  第三,补齐硬件短板,自主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科学装置等科研设施是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核心物质条件,科学前沿突破愈发取决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支撑。一是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继续建设未来网络实验设施,谋划和推动高效燃气轮机实验装置、纳米真空互联试验站、作物表型组学研究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落地建设和高水平运行,形成大科学装置集群效应。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预研和自主建设,验证和明晰技术路线,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和装备。二是建设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根据南京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定位和科教资源比较优势,按照成熟一个组建一个的原则,对标国家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人工智能、新型微结构材料、化学生物学-医学交叉、空间天文、水土环境、生物安全、未来能源绿色制造等若干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三是实施贯通式的重大科技专项。建议在高端芯片、机器人、战略新材料、精准医学等领域,遴选设立市级重大专项,实现重大突破和引领性示范应用。四是强化财政资金投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属于公共产品,加之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和所需资金需求量大,决定了必需依靠国家或地方政府财税政策给予引导和保障。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不等不靠,通过自主布局积极吸引国家投入。五是促进协同创新与开放共享。制定定向引导政策,促进在宁的科院院所与一流大学的科教融合,建设高端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协同创新合力和竞争优势。

  第四,重视软件建设,构建科学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管理机制。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定位高端、创新要素类型多样、创新链条长、系统结构复杂,构建一套适合的管理运行机制攸关其生存和发展。一是借鉴发达国家实验室管理的先进经验,探索“建管并举”“管办分离”的第三方、市场化管理机制,避免陷入“科研机构行政化运作”的封闭循环,实现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二是完善需求导向的人才引进和市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制定更具竞争力的生活补贴和经费配套政策,吸引全球创新人才;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确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人才评价标准,增强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岗位聘用、编制调整的灵活性;完善人才服务政策,对高端人才在购买住房、子女教育、医疗、配偶工作等方面优先安排,对外籍人士集聚地区,配套建设国际社区。三是完善科技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和保障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需求,各个创新载体平台的重大科研任务和技术攻关需要实行项目化、精准定向的财政支出方式。制定精细化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转向研发投入、孵化投入、科技成果转移所得、新产业培育等环节的优惠,引导科技企业开展实质性研究开发活动,鼓励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移和扩散。四是细化科技金融政策。引导科技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等科技金融机构,瞄准重大科技项目提供综合性信贷服务,由南京市政府牵头成立科技金融担保基金,通过融资风险分担补偿方式,降低科技融资担保服务门槛和综合融资成本。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建议实行银行投贷结合、企业让利股权或期权收益、政府加大利息补贴等多种方式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难题。五是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政策,重点是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维护知识产权的私权和公权,提高知识产权国际保护能力等。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