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春萍 陆佩雯 吴月(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本文梳理了创新概念及其提出过程,区分了创新的广、狭释义;提示了负责任创新理念的提出背景,指出研究不负责任创新行为及危害的重要性;提出常规责任和未来责任的区别,并以此确认负责任创新研究指向的应该是未来责任,列举、分析了常规责任和未来责任两种情况下几种不负责任创新的案例;指出负责任创新教育的紧迫性,提出了负责任创新教育的几种可行途径。
一、从创新到负责任创新
人猿揖别时,我们的祖先只是打造了一把石刀,而这把石刀中却蕴藏着主体、客体,物质、能量、数据,科学、技术、工程,创新、文化、自然等等,几乎全部人类社会未来的信息。这些信息,随着历史发展,一点一点地清晰、分离、成熟、壮大。其中,狭义的创新概念直到20世纪初的1911年才第一次由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从经济学的角度提出,而人类广义创新的历史却像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久远。
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其1911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著作中提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5种情况:⑴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征;⑵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⑶开辟一个新市场;⑷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⑸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马奎斯(D.G.Marquis)和迈尔斯(S.myers)作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研究的主导者,在其1969年的《成功的工业创新:特定企业创新背后的因素研究》(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 A Study of Factors Underlying Innovation in Selected Firms)报告中,将创新界定为技术的集合。美国国家基金会在《1976年:科学指示器》中将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将新的或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引入市场。1992年丹麦人伦德华尔(Bengt-Ake Lundvall)其主编的《国家创新系统:建构创新和交互学习的理论》(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中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构成与运作,将创新上升到系统和国家的层面。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指出,“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是重要经济决定因素”。由此引发了全球各国纷纷建立国家创新系统、以创新驱动知识经济发展的竞争。
2012年中共十八大党代会提出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基本国策;2015年8月30日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内涵所包括的三个方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Innovation一词的汉译驯化中,发明、创造、发现都被归入创新的范畴。
到此,各国的创新,逐渐指向科技创新这个主阵地。但这些还都应该算作狭义创新。
广义创新意义则要宽广得多,E.M.逻杰斯在其《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指出:当某个观点或某个方法被某个人或某个团体认为是新的,就是创新。这是最广义的、作为人类行为属性的传播学意义上的创新。广义创新素质和文化土壤,是狭义创新得以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
创新带来的科学技术及其应用使人类得以从自然界中脱颖而出,使人类建立了今日的物质文明。然而,随着科技的异化,创新也表现出其异化本质,成为双刃剑。科技和创新的异化,以至人本身的异化所带来的负面性,直指人类生存基础,直接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引发人类对创新的反思。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德国哲学家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提出旨在对人类未来负责的责任伦理,在此基础上,欧洲几位哲学家提出“负责任创新”(responsible innovation)概念,主张“通过对当前科学和创新的集体管理来关注未来”(von Schomberg语)。欧美一批哲学家致力于负责任创新研究推广,形成了共同体。2013年9月,学术期刊《Responsible Innovation》在美国创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加斯顿(David Guston)教授任主编。学术期刊的创立,标志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成熟和被接受的程度。研究者们还提出了道德物化、制度化、技术哲学界入实践过程以促进技术道德实现,及至建立全球科技伦理审查机制等等主张。
如今,负责任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前沿理念,也成为人类整体的紧急事务。在这个理念下,创新应该要么直接为人类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服务,要么可以证明创新本身不会给人类带来安全和可持续性方面的问题。
二、不负责任的创新及其危害
揭示不负责任创新的状况和后果,是理清负责任创新理念和思路的必经之路。而且,只有充分认清不负责任创新的危害,才能更加明了负责任创新的价值。
这里需要区分常规责任和未来责任。所谓常规责任,指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道义性、岗位性、职业性责任,是从传统中继承下来的不变责任。这种责任的后果就发生在当下,无需解释,一目了然。这个意义下的不负责任,靠传统上形成的道德伦理规范可以很好地约束和惩戒。未来责任,指科技及人与自然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表现出对未来的伤害和不确定性后,所呈现出的责任和使命。这种责任,由于常涉及高深科技,晦涩难懂,且常会以超乎寻常的福祉承诺为诱饵,其后果又常常并不发生在当下,所以具有滞后性、隐蔽性和欺骗性。因而,当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常会因各方见解不同而有所争议,或者所呈现的根本就是个无解的道德困境。而其所可能造成的灾难却是巨大的甚至毁灭性的,广域的甚至全球性的。
当然,常规责任和未来责任也并不截然可分,未必泾渭分明。有一些常规责任比较清晰,更多的情况下常规责任关联着未来责任。行为者对于其所面对的所有责任都有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区别,不同语境下都可以使用,也都可以惬意地表达。但作为责任伦理中特别提出的负责任创新,其所要研究和规范的,主要指未来责任。
先举一个比较清晰的常规责任案例:东风天龙卡车“一根管事件”。
2013年3月18日晚11点半,央视综合频道“看见”栏目播出了由柴静主持的调查访谈节目“生死时速:东风天龙卡车刹车问题调查”,讲述了东风汽车公司旗下“东风天龙”某型号卡车由于设计缺陷,导致一系列交通事故和生命财产损失这一事件,其中包含调查过程陈述、事件解析,也包含东风公司的相关回应。节目播出后次日凌晨,19日2点10分,该节目的视频发布至央视网上;当日中午11点23分,柴静在她的新浪博客上发表了访谈节目的文字整理稿。这些材料至今都在。
事故由“东风天龙”卡车刹车系统的设计缺陷导致,缺陷包括两部分:一是散热器管路过短,不能使高温高湿的压缩空气有效降温后再进入干燥器脱水;二是应该安装一进一出两根管、承载气体冷凝脱水功能的干燥器储气罐,被设计成了进出共用一根管,使得干燥器无法有效脱水,且不能形成足够的气压。而未经有效降温、脱水,又不能形成足够压力的气体,用于刹车时,无法产生足够的刹车力度,在一些不利的路况或不利天气条件下,极易造成交通事故。特别是在冬天的北方,湿度过大的气体直接结冰使刹车失灵,导致事故更为频繁、惨烈。这两个缺陷,分别发生在“东风天龙”卡车的不同车辆上,有的发生一种,有的两种同时发生。由于最先被发现和认定的设计缺陷是“一根管”问题,这件事情在网上也被称为“东风天龙一根管”事件。
东风公司是老牌国有企业、大型集团公司,本应是技术精湛、管理规范的高段位科技企业,所出产的产品本应是层层把关、反复验证的,但是却在成系列的出厂商品中出现了如此不可思议的低级设计缺陷,而且对使用者百般投诉不予理睬,不能及时纠正错误以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这个事件中,对职业伦理或工程伦理失范负有责任的,不只包括多级设计人员,还包括相关各级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在柴静的新闻调查节目中,技术性问题,由使用者陈述,也得到了受访专家认定,但东风公司官方受访者却只承认了两种缺陷中“散热管长度”不够的问题,而拒绝承认和回避了“一根管”的问题。所给出的理由是,如果散热管长度不够,就算设计成“两根管”也不行。东风公司公开召回了部分散热管长度不够的车辆;虽不承认、不召回,却悄悄改正了后续出厂车辆的“一根管”设计。
这个案例从职业伦理和工程伦理角度可以讨论、应该讨论的问题很多,此不赘述。这里只说它是比较典型的常规责任伦理案例,其中因设计和管理人员不负责任造成的后果相当明显,伤害的就是当下的人员和财产安全。这类事件由于属于传统职业伦理和工程伦理所充分研究和规范的领域,在理论上不存在分歧和异议,只是当事方是否肯于担当的问题。虽然可以用“负责任创新”的视角讨论,但讨论此类问题,不是专门创建一个新的“负责任创新”伦理范畴的目的。
再举一个常规责任关联着未来责任的案例:所谓“第四代住房”。
近年建筑业内以及社会上流行一种所谓“第四代住房”的概念,号称是拥有多项技术创新的所谓“中华民族第五大发明”。命名者把人类住房曾经的“茅草屋”“砖瓦屋”“电梯房”归为前三代,将自己的“发明”美誉为“第四代”,狂言可以“将郊区别墅和胡同街巷以及四合院结合起来,建在城市中心,并搬到空中,形成一个‘空中庭院房’”;“每层都有公共院落,每户都有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花种菜、遛狗养鸟,可将车开到每层楼上的住户门口,建筑外墙长满植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形成“空中城市森林花园”。
这个创意,因新奇的设想和回归自然的家居承诺而被困于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城市人热捧,在网络上疯传。这种新概念带来的技术创新真的能使居者“回归自然”吗?是否会引发新的环境、社会和生活问题?是否会造成某些不可逆的后果?笔者认为,其中既存在安全、经济、公平等常规责任问题,也存在需要从负责任创新视角检视的未来责任问题。
这个案例中,常规责任伦理主要体现在“空中街巷”停车安全、“私家花园”用水安全等安全问题,公摊面积、小区生态效果、空中街区舒适度、空中停车方便性等夸大宣传对用户的欺骗性,以及小区种树种花种菜、养鸟遛狗等使用农药化肥、动物排泄物等所产生的重污染废水,排入公共污水治理系统处置所增加的公共财政负担,导致的对其他不享受“森林花园”福利的居民的不公平。其中的未来责任伦理主要表现在,用电梯运载作为钢铁重物的私家车上下楼要消耗过多本不必消耗的能量;承载成百上千辆本应置于地面或地下停车场的汽车,加上足够养育可以形成“森林花园”生态效果的土壤和足够植物根部吸水、枝叶蒸发的水量,这样楼体的承重必然增加很大的量,必然需要毁掉更多的城外自然生态,将其变成水泥、砖石、花土、水,搬运进城,举至高空;并且,这个所谓的空中森林花园、菜田势必是不可持续的。由于需要养育的包括乔木在内的植物过多、用土量过大,即便初建时购得、运来了足资使用的土壤,当土壤需要更新时也必定难以为继。加之许多难以解决的土肥、病害等问题,这个人造的生态景观必定是不可持续的。当空中花园只剩下空空的大阳台的时候,又能到哪里去恢复那些当初因其而被摧毁的真正自然的绿水青山呢?
这里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设想会凭空产生奇迹,把自然生态引进城市居家生活而不用付出代价是不可能的。一个地方的一分奇迹,一定是用其他地方几倍的付出换来的。大自然的奇迹,是亿万年进化的结果,是生物群落的和谐共生,没那么容易被人为复制。顺应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有未来。在原生地以与自然和谐的方式使用资源,让乡村和城市、小城镇与大都市同样健康地发展,让人们可以在更自然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是一种更可取的发展方式。
这个案例将技术创新和回归自然的理念联系在一起,增加了吸引力和迷惑性,使其中的问题更难识别。其中有常规责任,也有未来责任。
如上列举了一个典型的常规责任伦理案例、一个常规责任和未来责任交叠的伦理案例,而像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杀手、天河工程、转基因商业种植等则是非常显见的、典型的未来责任伦理案例。
不言而喻,不负责任的创新并不只表现在科研和技术应用,更表现在决策和监督、管理、处置、惩罚。不负责任的创新危害巨大,关涉到人类是否还能有未来。
三、负责任创新教育的紧迫性和可行途径
“人类处于转折点”,这句话从20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蕾切尔·卡逊、罗马俱乐部开始,已经说了几十年,但人类社会这趟动车组列车却并未回转到安全健康的发展轨道,而是更加不可扼制地疾驰而向深渊。如今,人类社会处于“全球风险时代”的判断已经没有多少异议。多种危机交叠,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解决此一危机可能会增加彼一危机的状况下,负责任创新以及负责任创新教育都已经相当紧迫。
创新不是一代人的事情,科技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为包括子孙后代在内的人类带来福祉,在当今技术暴发、负面效应整体显现的综合背景下,未来主题与时代主题已经交融。创新不能盲目,不能为创新而创新,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不管做任何研究、任何创新,都应该睁开一只眼睛关注未来,因为未来已来,已经无法用“后代人自有后代人的办法”来搪塞未来的问题,未来的问题就会发生在这一代人身上。
在传统的创新理念下,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创造性破坏是资本主义的本质事实”,“产业必须不断地从内部对经济结构进行变革,即通过更好或更有效的过程和产品以及市场分配进行创新”(熊彼特语)。由于全球风险时代来得太快,人类没有时间适应,当各国还在全力打造创新生态系统,血拼颠覆性创新以求赢者通吃的时候,地球已经容不得、经不起天马行空的创新了。因此,进行负责任创新的讨论、进行负责任创新教育已经相当紧迫。
从追求创新到以责任约束创新,涉及的是创新理论和创新实践的范式转换,非常艰难。如何实现这样的转换?最重要的是人的观念和态度,其次才是对方法和途径的探寻,而对职业新人的教育应该是范式转换不可回避的过程。
笔者认为,与知识和能力教育不同,大凡涉及态度、观念的教育,最好的方式都应该是专门教育和渗透教育结合。所谓渗透教育,说的是在教育者具备充分的意识和能力的前提下,将某些原本不属于其所承担的课程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结合、渗透到其课程中去,随课程进展润物无声地实现特定教育目标。这涉及教育者对相关教育理念和内容的认同和接纳,以及有能力将其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具体到负责任创新教育,教育者需要相关的意识、知识和方法的必要启蒙;要求进行有成效的研究、讨论和历练,教育者之间相互启迪,形成共识、取得能力,付诸实践、付诸教育。
笔者总结,对于负责任创新,有效和可行的教育大约有如下三条途径。
一是相对专门的教育。由于负责任本身是个重要的伦理范畴,可以把对负责任创新放在科技与工程伦理大概念下,在进行科技与工程伦理相关教育时,加大负责任创新的内容和教育力度。这样,所开设的科技与工程伦理相关课程,可以视同于负责任创新的专门教育。
专门教育的优势在于集中和透彻,可以打下深刻铬印。劣势在于需要有特定的教学时间、课程安排和专门的师资,而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相邻课程组成的贯通课或相同教学目标下的足够量的渗透教育相配合,专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易维持,可能很快被后续课程所淹没。
二是渗透教育。即将相关教育目标渗透到课程体系的一般课程中,结合各门课程的本有内容展开所渗透教育目标的教育。例如,所有的理工科课程中,科技与工程伦理的教育机会比比皆是,只要任课教师具备清晰的意识和必要的关切,渗透教育效果会非常好。在此,教育者的言传身教非常重要,需要不但在课堂和言语教育中传达教育内容,还要求其在与学生共同进行的科研和社会实践中践行教育内容。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一致的影响和感召,形成教育和榜样的力量。
渗透教育的优势在于知识的兼容性、整合性,教育效果的持续性,以及可以节约课时,不必另设新课。劣势在于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和足够稳定的思想体系。
三是文化浸染。即在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中、在行业行为习惯中体现与教育内容相一致的观念和精神,在实践中体现和贯彻教育理念。相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课程教育和文化浸染是相互支撑相互助力的,专门教育、渗透教育、文化浸染结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新世纪以来,负责任创新的观念和理论传入国内,一些大学成为先行者,后有更多大学的研究者加入,做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同时也将负责任创新教育引入课堂。北京理工大学从2012级硕博研究生起,开设“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必修课,对学生进行包括负责任创新和学术诚信在内的科技与工程伦理教育。国内其他高校如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也开设了相关课程。但目前为止,基本还是以专门教育为主,还达不到专门教育与渗透教育、文化浸染相结合,路还很长。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