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单位劳动成本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日期:2018-06-19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第六期p1-3

字体:【

  文/丁明磊 陈宝明 胡志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处于快速上升期,对我国竞争力的影响始终受到广泛关注。在国际上,判断一个国家、产业和企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不仅要考察劳动力成本,还要结合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行综合比较。

  一、单位劳动成本与竞争力

  劳动力成本通常指企业雇佣社会劳动力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直接付给职工的工资、薪酬和雇主承担的职业训练成本、招聘费用以及雇佣员工发生的税收成本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规定,劳动力成本的范围大于工资,不仅包括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资和薪金,还包括以物质或非物质形式表现的福利,如实物发放、社会保障、技术培训等。把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结合考虑,“单位劳动成本(Unit Labor Cost,ULC)”是衡量产业或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单位劳动成本是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之比(劳动生产率是指单位劳动投入所形成的产出数量,用公式表示就是:劳动生产率=生产量或净产值/劳动者数量或劳动时间),反映了一国劳动力成本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动情况,即:单位劳动成本=平均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

  由于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部分,因此单位劳动成本可以认为与工资水平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工资增长会提高单位劳动成本,而劳动生产率提高则会降低单位劳动成本。如果劳动报酬增长(工资增长)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单位劳动成本则会提高,企业、产业乃至国家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就会削弱。

  现阶段及未来我国需要围绕劳动生产率提升来打造单位劳动成本优势。过去,我国单位劳动成本优势主要来源于低劳动力成本;近年来,我国单位劳动成本(平均工资)呈快速上升趋势,需要不断同步甚至更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形成新的单位劳动成本优势,进一步促进我国新的增长动能培育和经济竞争力提升。归根结底,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是劳动报酬增长的根本源泉和可持续性所在,没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工资增长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我国单位劳动成本变化情况与国际比较

  (一)进入新世纪,我国单位劳动成本整体表现为先下降、后逐渐增加的态势

  我国平均工资与发达经济体相比虽然仍处于较低水平,但在过去十多年里保持了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我国劳动生产率指标虽然一直处于增长趋势,但是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使得我国的单位劳动成本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呈现攀升趋势。

  以制造业为例,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20多年里,虽然我国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但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总体快于劳动力成本增长,因此单位劳动成本呈总体下降趋势,但金融危机后又呈现上升趋势。

  (二)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单位劳动成本仍具有比较优势,但上升增速加快需要引起关注

  我国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在弱化已是事实,但一些国外媒体和研究机构的报告称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已接近或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也并不完全属实。例如,日兴证券、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研究称中国主要城市的单位劳动成本已经高过日本,牛津经济研究院、波士顿咨询集团的研究认为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与美国相差无几。社科院蔡昉在人民日报等媒体指出,这些研究由于数据上的缺陷,可能并没有反映出我国的实际水平(蔡昉等人认为国外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统计年鉴,年鉴收录的单位就业是有劳动合同,甚至享受终身制的人群工资水平,比实际的平均工资水平要高,因此我国的单位劳动成本没有那么高)。

  以制造业为例,从单位劳动成本的绝对水平看,我国仍然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远低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在2013年,我国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是德国的29.7%、韩国的36.7%、美国的38.7%。但单位劳动成本增长速度快于这些国家,包括泰国、菲律宾等新兴国家。2004—2013年,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比)上升了59.7%,尤其是2010—2013年出现加速上涨的势头(蔡昉、都阳,2016)。这种趋势如果继续延续,将会对我国制造业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产生极大负面影响。

  (三)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打造单位劳动成本优势,是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我国1996—2015年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为8.6%,虽然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但与日韩经济高速增长后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相比仍然很低。我国2015年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从长期看,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打造单位劳动成本比较优势、提升我国经济竞争力和激发增长潜力的根本源泉。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在于推进科技创新和深化结构性改革,对科技发展及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思路与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研究,只要能够正确处理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关系,在一定时间内我国仍将保持单位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并为我国经济向高收入阶段的迈进提供重要的动力。应摈弃狭义的、单纯以低劳动力成本为核心的传统思路,构建以单位劳动成本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战略,即以全面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线,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起以创新驱动为主的动力结构,充分发挥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成本的综合效应,打造综合的单位劳动成本优势,提高科技进步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具有深化改革的制度优势、要素配置的空间优势、创新要素的积累优势、经济新动能的提升优势等诸多优势,未来劳动生产率提升的空间巨大。一是要充分认识到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这一趋势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劳动者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在提高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让劳动者充分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二是坚持双轮驱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加强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前沿部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基础;进一步推进国内要素市场发育和深化微观机制改革,完善劳动力、资本、技术市场的开放协同,建立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释放科技创新的潜能,推动我国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三是积极创新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劳动生产率提升进行综合评价,评估生产率提升对提高经济整体发展质量和效益产生的效果,完善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统计。

  本研究受科技创新战略研究专项(ZLY201733,ZLY201717)支持。

联系我们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