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预防和减少科研人员的心理问题,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筑牢心理健康防线,助其在科技攻关活动中“轻装上阵”。
◎石长慧
科研人员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产出效率和科技创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少数人也存在心理压力过大、焦虑和抑郁水平高等问题,因个人情绪失控而导致的极端事件也偶有发生。要预防和减少科研人员的心理问题,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科研人员筑牢心理健康防线,助其在科技攻关活动中“轻装上阵”。
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为科研人员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的来看,面向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心理健康工作在资源投入、人才队伍、精准服务、思想观念等方面面临挑战。
一是科研单位资源投入不足。不少科研单位对于职工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经费投入较少。从不同类型的科研单位来看,设置有心理咨询室、相关服务设施及专业设备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较少,而高校虽然配备了相关场所和人员,但主要面向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针对教研人员的心理健康相关人财物投入仍显不足。
二是心理健康服务专业人员缺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够提供专业心理健康服务的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数量匮乏。而熟悉科研人员群体特征及职业发展特点的心理咨询师更是严重不足。普通心理咨询师不能充分理解科研人员面临的独特压力源,如“非升即走”的考评制度、项目申请和论文投稿屡屡被拒、实验反复失败等,难以建立有效共情,导致心理咨询和辅导效果大打折扣,心理健康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三是心理健康服务的系统性不足。科研单位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缺乏长效机制,呈现出“零散化”“活动化”特征,偶尔举办一次讲座、开展一次减压活动等现象较为普遍,提供系统而持续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单位少。梳理近年来发生的科研人员心理危机事件可以发现,科研单位的心理健康服务大多侧重于出现严重问题之后的“应急救火”式干预,早期预防和心理健康促进工作开展不够。对心理和言行出现异常的科研人员关注不够,对已有心理问题的人员跟进服务不到位。
四是部分科研人员具有较强的病耻感。科研人员具有高学历、高智商、高自尊的特点,当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多人不会将其视为一种普通的疾病,而容易将其与“抗压能力差”“不够坚强”等特质相联系,从而倾向于内化压力,隐藏心理问题,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接受度也较低。一些人即使有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的想法,也因为担心周围同事领导知晓,怕影响到个人声誉和职业发展等,而没有付诸于行动。
构筑科研人员心理健康防线
提升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心理疾病和异常行为的发生,须坚持系统观念,从顶层统筹、宣传教育、健康监测、建强队伍等方面发力,为科研人员构建强大心理健康防线。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和组织统筹。科技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要高度重视科研人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将提升心理健康素养纳入科研人员培养和发展计划,探索将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纳入科研机构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加大心理健康服务投入、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良好资源条件。充分发挥单位内党支部、工会、妇联、团委等组织的心理预警“前哨站”作用,深化协同联动,全方位、多角度关注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
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和文化建设。加强面向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意识。通过定期举办科普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开展减压活动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引导广大科研人员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应对压力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技巧,消除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偏见和病耻感。建立健全并认真执行科研人员学术休假制度。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积极组织科研人员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科研人员培养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使其形成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良好心理状态。
三是完善健康监测和危机干预机制。探索将心理健康测评列为常规健康体检项目,通过测评让科研人员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清晰的了解,并根据不同检测结果向科研人员提出心理咨询、就诊等建议。对于身患严重疾病或遭遇重大挫折变故的科研人员,以及长期在野外和艰苦地区工作或承担急难险重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应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况。对于情绪或言行异常、具有潜在危机的个体,要提醒所在部门予以关注,引导其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咨询。对于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科研人员,要积极进行治疗并加强跟进服务,避免极端事件发生。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和工作保障。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健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制度,畅通职业发展渠道,促进心理健康服务人才有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科研单位设立专职心理健康服务岗位,聘请或培养熟悉科研活动、了解科研人员职业特点的心理咨询师。鼓励建立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队伍,不断提升专兼职人员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水平。支持心理健康科学研究,组织研发符合我国科研人员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规范监测实施和结果运用。依托有关单位组建面向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专业机构,定期开展调查监测,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服务、政策法规制定等提供科学依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科研人员“减负行动”,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作者系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链接:https://epaper.stdaily.com/statics/technology-site/index.html#/home
地址:中国 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南路8号 邮编(ZIP):100038
电话(Tel):86-10-58884543 咨询:webmaster@casted.org.cn 新闻与信息:xxxz@casted.org.cn
版权所有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备案号/经营许可证备号:京ICP备10036465号-11
技术支持:中研网